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汉族丧葬礼仪与葬礼操办程序.docx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汉族丧葬礼仪与葬礼操办程序 中国汉族葬礼基本概况 解放前,老人病重期间,子女将“寿材”(棺材)、“寿衣”(装老衣服)准备齐全。在病人弥留之际,穿好寿衣,抬到外屋地中间搭好的木板床上,子女守在身边为其送终。咽气后,脸蒙烧纸,将小碟压在胸前,口内放上“压口钱”,双脚绑上麻绳或红线。死者头顶点“长明灯”,灵床前设供,上摆供菜馒头,床前置瓦盆,烧纸箔。死者子女穿白孝服、系孝带、戴孝帽,先到土地庙去“报庙”,接着到各亲友家去送信“报丧”。一般情况下,亡人停放3天。有钱人家搭经棚,挂“经图”,请僧道在灵前唪经。准备各种“纸活”(花卉、家具、人、马等)为丧者殉葬。出殡时,抬棺材人数不等,一般16~32人,仪仗用品,仪仗队大小,形式繁简因家庭经济状况和本人地位而异。出殡途中举行“路祭”,边走边撒“纸钱”(称买路钱)。安葬后,烧掉亡人用过的枕头和衣物及各种“纸活”,请“阴阳先生”“画符”、撒五谷粮“靖宅”。葬后3日“圆坟”,之后每7天去坟前绕纸设祭1次,连续7次称“烧七”,其中“五七”比较隆重。再后“烧百日”、“烧周年”(共3次)。3年后每届清明节、七月十五、十月初一去坟前祭扫志哀。贫穷老人病故后,装老衣裳、棺材、丧葬仪式简单,遗体多埋在义地里。 新中国成立后,破除迷信,丧事从简,但仍袭烧纸、送葬、祭坟等旧俗。本县建火葬场后,城镇及农村部分地区废除土葬。葬礼仪式改变为为死者送挽联、花圈.向死者遗体告别或开追悼会,以示悼念。汉族葬礼的丧葬习俗主丧、傧相、孝子 主丧者称“丧主”,是操办丧葬事宜的主人。由于丧礼仪程繁琐,清规戒律甚多,稍有疏忽,就会造成礼仪不全和失礼,一是对死者不恭,二是对吊唁者不礼,所以在发生丧事时,必须请有威望、有经验、阅历深、会办事的长者帮忙料理。古代对指引宾客、赞礼的人员称“傧相”,由于丧主悲痛,孝子忙于跪接亲友,故丧事安排、礼仪施行,均由傧相主持。 孝子是死者的儿子、孙子、重孙,其中长子、长孙、长重孙为正孝子,他们的孝服与一般不同,特点是孝布较长,鞋上罩一层白布,在后跟半寸左右现出鞋的本色,腰间系草编的绳带,手持哭丧棒。服重孝者则披麻戴索,俗称“披麻戴孝”。 孝子手中拿“哭丧棒”,亦称“丧杖”、“哀杖”。哭丧棒用竹或木制成。其中父丧用竹杖,称“苴杖”,母丧用桐木杖,称“削杖”。原丧杖是用于孝子拄扶,因孝子过度哀伤,造成身虚体弱,行走困难,设杖以扶持。后来逐渐演变成俗,为丧礼中的一种规定。原丧杖长一米,主要用于扶拄,后演为三十公分,主要用于丧礼仪俗。 成服 即丧礼大殓后,死者亲属按同死者关系的亲疏,穿着应持的丧服,叫“成服”。古代为亡者服丧的丧服分五等,称“五服”。五服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服之内的亲属称“五属”,五服之外,就不再是亲属关系。“斩衰”是五服中最高的一级,服丧最重,最低的一级是“缌麻”,服丧最轻。由于等级不同,守孝期和丧服不同。“斩衰”守孝三年,“齐衰”守孝一年。随着社会的变革,到了清末以后,五服制不行,而行服孝。服孝分三种(l) “重孝”:子女为父母、妻为夫、承重孙(子亡,长孙按子成服)为祖父母,着素服、束麻绳、头戴孝箍,女顶白长巾,服穿麻边白鞋。停灵、三七、五七。(2)叔父母、堂伯叔父母、姑父母顶白布短手巾,孙为祖父母、伯叔祖父母,戴孝帽,外甥、外甥女为舅父母,侄为伯叔父母戴孝帽或顶白布手巾,停灵期服孝,其后则除。(3) “全破孝”:内外亲吊客,每人一条白布手巾,葬后即除去。有的祖父、祖母亡故,孙辈穿孝服,帽子前沿正中缝一用红绒扎成的圆球,布鞋加罩白布面,俗称“封鞋”,鞋跟处不封死,留一宽缝,加缝红布一条;鞋脸正中各缝一红线球。孙女无帽,则头扎一白布宽带,于前额正中部位缝红绒球一个,鞋同孙男,这三个绒球称“缨儿”。另外,外祖父、母死亡,外孙、外孙女服孝时也要带缨,红线球按男左女右,缀于孝帽和封鞋的偏侧,裕称“歪缨”。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市面上有麻制红线球出售,则红线球就改为麻制红线球。建国后又改孝服为佩带黑纱,红绒球则缀在黑纱上。 对请来的抬殇人员及其它帮忙人员,一律给孝帽。 报丧 人死后,由死者的儿孙、侄儿、侄孙们分头给与死者有往来的亲朋、故旧报信,称“报丧”。报丧分“口传”与“文告”,口传即报丧者分别奔赴亲友家,将死者的故因、亡故时间简略向亲友说明,然后告之分孝情况以及开吊、送葬日期。有的报丧特别讲究,孝子报丧须赤脚敞头、披麻。到亲友家须叩头报丧,路遇亲朋故旧,也须叩头。到一家,必须在这一家吃三个熟鸡蛋,才能离开。有时亲友不在家,报丧者必须在此家舀一口水喝,喝后才好离开。孝子在村中挨户“报丧”时,要户户下跪,路遇长老也要下跪敬告。 文告又称“讣告”,也称“讣闻”、“讣音”、“讣文”、“讣式”等,由古代“赴告”演变而来。古代诸候以崩薨祸福相告,曰“赴告”。“赴”同“讣”。 随着社会的发展,书

文档评论(0)

Jermain20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