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河南省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

精品解析:河南省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精品解析:河南省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商丘一高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高二历史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I卷 选择题(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 孟子认为君权的获得依赖于天命和民心两方面,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黄宗羲则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董仲舒神化君权②黄宗羲强调民本③孟子倡导以德治国④都没有超越“君主”思想范畴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孟子主张统治者应该施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以德服人,争取民心,而非以德治国,故③表述不正确,正确答案为C。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神化君主的权力,①表述准确;②黄宗羲认为天下的人们为主人,君主为客人,这是民本思想的体现,正确;④三者都在强调君主,正确 考点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早期儒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董仲舒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黄宗羲思想 2. 下图是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发展示意图,下列对a、b、c、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a处:秦朝“焚书坑儒” B. b处: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c处:魏晋南北朝、隋唐“三教合一” D. d处:明朝思想批判的推动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宋明儒家学说的上升原因是宋明理学的出现,以及被统治阶级重视和利用,不是明朝思想批判的推动,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宋明理学是对儒家学说的继承发展,对儒家学说批判出现在明末清初。代表人物有黄宗羲等。秦朝时期出现拐点就是由于焚书坑儒,之后是董仲舒的新儒学,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唐朝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 3.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史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是(  ) 甲:“亲吾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要“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 乙:“工、商皆民生之本”“天下为主,君为客” 丙:“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丁:“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A. 朱熹、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B. 程颐、朱熹、李贽、黄宗羲 C. 王阳明、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 D. 王夫之、程颢、王阳明、顾炎武 【答案】C 【解析】联系已学史实可得出“亲吾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出自于王阳明的《大学问》;“工商皆民生之本”,“天下为主,君为客”出自于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原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出自于董仲舒的《天人三策》;“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则出自于顾炎武的《日知录》。故选C。 4. 理学排斥私心,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以此来压抑个性,压抑人性。李贽则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无私则无心矣。”对李贽这一思想认识正确的是( ) A. 宣扬私心为以权谋私者张目 B. 肯定私心的合理性以宣扬个人自由 C. 承认私欲膨胀的合理合法性 D. 否定公心以彰显反传统的叛逆精神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题目中“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无私则无心矣”可知李贽借由肯定私心来宣扬个人自由,并非为权,故B项正确,A项错误;题目中并未提到私欲膨胀,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题目中并未提到“公心”或者并未指出天理即是“公心”,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 5. 宋人杨简任富阳主簿,断了一场卖扇子的官司。事办完后问陆九渊:“何为本心?”陆说:“适闻断扇讼,是者知其为是,非者知其为非,此即本心。”杨说:“止如斯耶?”陆大声说:“更何有也!”杨顿悟。据材料陆九渊认为( ) A. 实践是获取真相的重要手段 B. 天理人伦存于人们的本心之中 C. 读书明理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D. 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理终归为一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陆九渊的思想。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陆九渊是心学的代表,心学是强调天理人伦是发于内心,是存于人们的本心之中的,材料中也有“本心”方面的信息,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陆九渊是不强调实践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陆九渊是不强调读书才能明理的,发明本心即可明理,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理终归为一是朱熹的主张而非陆九渊的主张,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陆九渊 6.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17631114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