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清代婚姻道德生活私通行为论清代婚姻道德生活
婚姻是由一定社会制度或者风俗所确认的男女两性的结合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夫妻关系。它的存续离不开婚姻行为。从动态角度来考察,婚姻行为主要有婚姻选择、婚姻缔结和婚姻解除。与此相联系,清代婚姻道德生活就是婚姻选择、婚姻缔结和婚姻解除中所呈现的道德生活。
一、婚姻选择中的道德生活
婚姻选择与择偶被有的学者当作一回事看待,其实,它们之间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择偶是结婚当事人的私人行为,婚姻选择则并非都是如此。这种区别虽然在现代社会里也存在,但远不如中国古代社会那样明显。在清代,婚姻选择的主体几乎都是家长甚至族长,婚姻选择权几乎全部控制在家长或者族长的手里,而结婚当事人却无权自主地决定是否结婚,甚至连决定独身的权利都被剥夺,就更不用说自主地选择配偶了。由此可见,清代的婚姻选择,说到底,就是家长或者族长的选择。这是中国古代社会婚姻选择的传统。《礼记·昏义》早就规定,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这意味着婚姻选择不是男女两人的私事,而是两个家庭甚至家族的大事,是事关家庭利益乃至家族利益的大事,是家长或者族长的行为,即只有经过家长或者族长的同意,两姓子女才会有婚姻。清朝法律明确规定:“嫁娶皆由祖父母、父母主婚;祖父母、父母俱无者,从余亲主婚。其夫亡携女适人者,其女从母主婚。”[1](P443)
清代婚姻选择并不是自由、开放性的,而是在不可选择前提下的选择。这里所说的不可选择即是对婚姻的边界和范围的规定,是对婚姻选择的限制。这种限制往往具有道德性,可以对之进行善恶评价,因此,我们将其称之为婚姻选择的禁忌。在清代,婚姻选择的禁忌主要有政治禁忌、尊卑禁忌和乱伦禁忌。
第一,政治禁忌。这指的是婚姻选择受到了清朝婚姻政策的限制。这样的禁忌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清朝的民族通婚政策。这一政策在清朝的不同历史阶段是有所不同的。从努尔哈赤起至顺治帝当政时,清朝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和巩固其入关初期的统治,对不同民族之间的通婚实行允许和鼓励政策,不仅容许汉族、满族、蒙古族等民族的官民自相婚配,而且顺治帝还明确地指示礼部:“方今天下一家,满、汉官民皆朕赤子,欲其各相亲睦,莫如缔结婚姻。自后满、汉官民有欲连姻者,听之。其满洲官民娶汉人之女实系为妻者,方准其娶。”[2]由此可见,此时的清朝民族通婚政策显然是一种团结各民族的政治手段。然而,自康熙朝开始,这一婚姻政策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一方面,清朝继续贯彻满族与蒙古贵族联姻的基本国策,并一定程度地容许满族贵族与汉八旗贵族的通婚,如康熙帝的妃嫔中的年佳氏、王佳氏、陈佳氏,嘉庆帝生母孝仪后魏佳氏,都是汉八旗人;另一方面又严格禁止汉族、满族等民族之间的通婚,满、汉、蒙八旗官民之间的通婚也不例外。如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就发布了“凡内地民人出口,于蒙古地方贸易、耕种,不得娶蒙古妇女为妻”的禁令。为了确保这种禁令的权威性和有效性,清朝政府对违令私嫁的行为进行严厉制裁。如对违背蒙汉通婚禁令而私自嫁娶者,一经查出,将所嫁之妇离异,给还其母家,将私娶的民人治罪,对知情的主婚人及说合的蒙古人等都予以处罚。这种禁止民族之间通婚的政策同样是清朝维持其统治的政治手段。其原因主要在于:首先,清朝统治者担忧满族因为联姻而在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文化环境中失却自己的“国语骑射”的民族特性和民族意识;其次是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思想观念和风俗习惯,如果民族之间通婚,就有可能导致家庭之间甚至民族之间的矛盾,成为影响社会秩序的不利因素。然而,民众却不顾清朝的政治伦理要求,违禁嫁娶不断出现。针对这种情况,有的官员认为应该废止民族之间通婚的禁令,这一看法也被最高统治者所认同。在看了巡抚陈宏谋的奏疏之后,乾隆帝给军机大臣等下了如下一道上谕:“据陈宏谋奏:向例湖南省民人,不准与苗人结姻,后经弛禁,近复禁止,于该处情形,转觉不便等语。湖南沿边一带地方,民苗杂处,从前因苗人归化伊始,梗顽者尚未尽驯,恐与民人交通,汉奸或致构生事衅,是以定例甚严。今苗人向化有年,涵濡日深,渐习耕读,与内地民人无异,若令其姻娅往来,与苗民声息相通,则各峒寨风土人情,或可得其要领,于地方亦属有益。今陈宏谋既奏及此,于理似属可行。”[3](卷712P945)民族之间的通婚禁忌一旦有所松动,就不止于民苗之间,其他民族之间也会如此。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乾隆帝又在汉族与蒙古族之间的通婚禁忌上撕开了一道口子,他发布了如下上谕:“国家休养生息,中外一家,本无畛域之分。从前定例,内地民人不准婚娶蒙古妇女,或因民人等暂时出口谋生,在彼婚娶,易滋事端,是以设有明禁。近来生齿日繁,内地民人孑身出口贸易种地者不可胜计。伊等相处日久,往来婚娶,势难禁止。……至民人不得婚娶蒙古妇女,不但此条可删,并可无庸形之章牍”[4](卷128P182)。随着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