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天津某住宅地基不均匀沉降.ppt
天津某住宅地基不均匀沉降事故分析与处理 国家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张彬彬 博士 1工程概况 五层(局部六层)砖混结构,总建筑面积8556m2 。 该楼房全长127.22米,宽13.80米。最大开间尺寸为9.30×7.50m,位于该楼的中、东侧的大部分场地。 基础采用混凝土扩头桩(也称“高效挤密桩”),共布桩483根。桩的布置及其桩身 1工程概况 1工程概况 桩正式施工以前,在场地的南侧、距离建筑物的L轴约100米的空地上,先打试验桩3根,于96年5月分别对3根试验桩进行了单桩竖向静载荷试验,其结果均大于600kN。 正式施工于96年的6月1日至28日。工程检测时,没有再进行单桩竖向静载荷试验,仅做了约20%的低应变动力无损检测。 2.场地地形地貌与工程地质条件 2.1场地地形地貌 场地在地貌单元上属于滨海堆积平原,原始的地形比较低洼,经人工素土堆填后,场地标高为1.38~1.71米(黄海高程)之间,微地貌变化不大,场地地势平坦、开阔。 2.场地地形地貌与工程地质条件 2.2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据《工程地质报告》,场地地基土由第四系全新统和晚更新统陆相、滨海相松软堆积物所构成。 在钻探深度为30米的范围内,将地层分为7层: 2.场地地形地貌与工程地质条件 第1层:人工填土层 ,厚为0.8~1.1米。 第2层:淤泥质粘土 ,厚为3.5~4.5米。 第3层:粉土与粉质粘土互层 ,厚为3.4~4.0米。 第4层:淤泥质粘土层 ,厚为8.0~8.1米。 第5层:粉质粘土层 ,厚为7.1~8.2米。 第6层:粉质粘土层 ,厚为1.0米左右。 第7层:粉砂层 该层未穿透,厚薄不稳定。 3.建筑物沉降观测及成果 3.1沉降观测概况 沉降观测是在工程完成一层时进行的,具体时间为1996年7月12日,至2001年5月21日止, 历时近5年,共进行了42次观测。 3.2 观测点布置 共布置观测点22个 3.3 沉降观测成果 将各点每次的观测结果绘成图,沉降观测曲线 : 3.4沉降观测成果分析 荷载、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图 : 平均沉降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3.建筑物沉降观测及成果 可以看出: 1)建筑物沉降量 最大为369mm, 最小为237mm, 平均为324.55mm; 2)各个沉降观测点的沉降规律基本相似,但各观测点在不同时期的沉降速率不尽相同,如1、3、6、7、9、22号观测点,在不同阶段分别成为沉降最大点; 3.建筑物沉降观测及成果 3)1996年12月2日,建筑物装修完工时沉降观测结果为:最大沉降量为203mm,最小沉降量为115mm,平均沉降量为170.3mm,平均沉降量已完成总平均沉降量的52.5%; 4)从整个建筑物的沉降看,总沉降量大,部分部位局部倾斜超过3‰; 5)建筑物的沉降自2000年5月8日第38次观测开始至2001年5月21日第42次观测止已经稳定。 3.5沉降因素分析 经分析,建筑物沉降主要由以下两种变形组成,即 S=S1+S2 式中: S—总沉降量; S1 —后成桩对已成桩的影响而形成的沉降变形量; S2—桩下深层土层的变形量。 3.5沉降因素分析 3.5.1后成桩对已成桩的影响而形成的沉降变形量 在该工程中,主要部位采用双排桩或三排桩,桩的排距一般为1.5-1.65m,桩的间距一般为1.5-1.7m,在J轴上,桩的间距仅有1.44 m。针对该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桩的间距是偏小的。在施工过程中,由于过分强调填料量,造成了地面产生大量的隆起,据当时估测,隆起量有50-60㎝。如图所示。 后成桩对已成桩的影响示意图 3.5沉降因素分析 当上部结构荷载通过基础(承台梁)传至桩顶时,首先使得松动、变形和脱离的部分压密挤合,这部分变形使得基础底以下至倒蘑菇承力台以上的土体(该土层很软—淤泥质粘土fk=78kPa,Es=2.5MPa)形成侧向挤出,造成较大的变形。随着上部结构荷载的增大,这部分变形逐渐地达到最大值。 3.5沉降因素分析 从沉降观测曲线可以看出,主体施工过程中,各个观测点的沉降迅速,并且基本均匀,到结构完工时,最大沉降量大106mm,最小沉降量为55mm,平均沉降量为89.82mm;到装修完工时,最大沉降量大203mm,最小沉降量为98mm,平均沉降量为170.3mm,平均沉降量已完成总平均沉降量的52.5% 3.5沉降因素分析 这种沉降规律与所采用桩型的承载性状、该场地土层的变形规律以及已做过其他工程相比是不同的,这说明以上分析的几个因素是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