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8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训练: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古代诗歌阅读考点3鉴赏表达技巧 Word版含解析
考点3 鉴赏表达技巧 时间:40分钟 分值:40分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题目。(11分)
[双调]折桂令·九日
[元]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 九日:又称“重九”,即我国传统的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张可久:曾任典史等小吏,一生怀才不遇,时官时隐,仕途上很不得意,平生好遨游,足迹遍江南各地,晚年居杭州。此为张可久晚年之作。苏轼曾有诗句:“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1)对这首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前三句,写诗人登高时所见之景,“秋”“归雁”之意象传达出困倦游子对功名未就、仕途失意的烦躁。“强整乌纱”表现了作者怀才不遇的苦闷。
B.接下来,“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三句,写尽了自己现在所居官场宴客场景的繁华热闹,采用了实写的手法。
C.七、八两句“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是诗人有感于眼前之景,面对已凋谢的黄花,连蜂蝶都要发愁,有思于今昔的境况而发出深沉感慨:人生易老,好景不常,游子不要留恋他乡。
D.七、八两句化用了古人诗句,由于添加了“西风白发”这一意象,因而在意境上更胜一筹;同时,倒装加对偶的句式,韵律和谐,也可以看出诗人的匠心。
E.综观全曲,一个“思”字贯穿全篇。语言清丽,对仗工整,清雅自然,具有典雅蕴藉之美,堪称元散曲中的精品。
答案 AB
解析 A.“秋”“归雁”之意象和“强整乌纱”的动作传达出困倦游子对家的思念;B.“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是作者回忆从前为官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应是虚写。
(2)作品末尾三句“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表达情感颇具特色,请结合全曲作简要赏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在此以景结情,写出眼前的凄清景象之景:回首茫茫天涯,只见一抹斜阳,几只远飞的寒鸦。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答一即可),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有助于思乡主题的表达。
这是景语,又是情语;这既是实景,又是作者大半生人生路途的写照及象征。
苍凉微茫的景色,反映出诗人漂泊无依的情怀,倦客之心、思乡之情溢于笔端。(每点2分,写出三点即可)
解析 因为这三句处于元曲的结尾,并且是写景,所以这是以景结情的手法;并且是借景抒情,由此可以进行分析,分析完手法之后再指出其中包含的情感即可。
白话诗歌
面对着青山勉强整理起头上的乌纱。归雁横越秋空,困倦游子不由思念家乡。忆念昔时歌女殷勤劝酒,金杯错落频举,玉手弹奏着琵琶。
西风萧萧,如今人已衰老,满头白发,面对凋谢的黄花连蝴蝶也发愁,何况人呢?回首茫茫天涯路,夕阳西下,在残阳夕照中,只见几只远飞的寒鸦。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
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9分)
含蓄即含而不露、隐晦曲折,它是中国古典诗歌追求的一种美学境界。诗歌的含蓄包括两层内涵:一种是内容上的含蓄,一些题旨,诗人不愿明言、不能明言或不敢明言;另一种是手法上的含蓄,诗人采用借代、暗示或象征等手法,造成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读者从中获得无穷之意蕴。
含蓄的手法,早在先秦诗歌中就有运用,如《诗经·蒹葭》,那种“宛在水中央”的朦胧,“所谓伊人”的隐约,都带有相当的不确定性。在先秦至六朝的典籍中,虽未具体提及“含蓄”一词,但已推许类似的手法,《文心雕龙》有《隐秀》篇,认为“情在词外曰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这为含蓄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含蓄”成为一种美学形态和诗学概念,大致起于中唐皎然的《诗式》,他在解释“辨析”十九字时,在诗学领域第一次提到“含蓄”。晚唐的王睿将含蓄正式尊为一种诗歌体式。含蓄风格也成为唐代诗人的一种创作追求,刘禹锡就深为“言不尽意”而苦恼。他说:“常恨语言浅,不如人意深。”认为诗人应该在诗歌中营造“象外之象”,这样才会“言有尽而意无穷”。晚唐司空图的含蓄理论可以说是“言外之意”说的集大成者。他认为具体的“象”“景”“味”“韵”是有限的,要获得无限的意蕴,就要从中超脱出去,在“象外”“景外”“味外”“韵外”的更大的空间作无待的逍遥之游,以有“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到了两宋,含蓄作为一个主要的批评标准被广泛运用。梅尧臣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现于言外,若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贾岛‘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17年高考语文走出题海之黄金30题系列专题06 考前必做难题30题.doc
- 2017最新高三总复习(专题攻略)之书面表达:名题精练.doc
- 2017最新高三总复习(专题攻略)之书面表达:命题探究.doc
- 2017最新高三总复习(专题攻略)之书面表达:锁定高考.doc
- 2017版【高考一本解决方案】高考语文(新课标版)考纲专题解读+考点题组训练 第1部分 语言文字运用 专题一 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Word版含答案.doc
- 2017版【高考一本解决方案】高考语文(新课标版)考纲专题解读+考点题组训练 第1部分 语言文字运用 专题二 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Word版含答案.doc
- 2017版【高考一本解决方案】高考语文(新课标版)考纲专题解读+考点题组训练 第1部分 语言文字运用 专题三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Word版含答案.doc
- 2017版【高考一本解决方案】高考语文(新课标版)考纲专题解读+考点题组训练 第1部分 语言文字运用 专题七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Word版含答案.doc
- 2017版【高考一本解决方案】高考语文(新课标版)考纲专题解读+考点题组训练 第1部分 语言文字运用 专题五 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Word版含答案.doc
- 2017版【高考一本解决方案】高考语文(新课标版)考纲专题解读+考点题组训练 第2部分 古代诗文鉴赏 专题十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答案.doc
- 2018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训练: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古代诗歌阅读考点4思想内容与观点态度 Word版含解析.doc
- 2018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训练: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五论述类文本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
- 2018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训练: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八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考点2艺术手法探究 Word版含解析.doc
- 2018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训练: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八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考点1理解词句结构 Word版含解析.doc
- 2018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训练: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六实用类文本阅读考点1新闻类文本 Word版含解析.doc
- 2018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训练:第四部分写作第一节审题立意准确深刻新颖 Word版含解析.doc
- 2018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训练: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六实用类文本阅读考点2新闻访谈通讯 Word版含解析.doc
- 2018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训练:第四部分写作第二节选材要恰当丰富 Word版含解析.doc
- 2018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训练:第四部分写作第五节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 Word版含解析.doc
- 2018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训练:第四部分写作第六节临场意外巧处理 Word版含解析.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