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转换与储存材料》.ppt

  1. 1、本文档共8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章 能源转换与储存材料 1、开发氢能的必要性: 人类面临能源危机——石油、煤炭和天燃气已濒临枯竭; 开发新能源——太阳能、地热、风能及海洋能等一次能源要求转化为可储存和运输的二次能源。 氢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二次能源。 2、氢能优点 (1)热值高:氢的燃烧热大约是汽油的3倍,焦炭的 4.5倍; (2)资源丰富:地球表面有丰富的水资源,水中含 氢量达11.1%; (3)不产生二次污染:燃烧后生成水,干净、无毒; (4)应用范围广,适应性强:如可作为燃料电池发 电,用于氢能汽车、化学热泵等 。 3、氢能源的开发遇到的问题 主要是制氢工艺和氢的储存: 活性炭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尤其是优质活性炭 的比表面积可达2000m2/g以上,利用低温加压 可吸附储氢。 富勒烯(C60)和碳纳米管(CNT)对氢气具有较强的 吸附作用。 如:单层碳纳米管的吸氢量比活性炭高,吸附 量可达5%~10%(质量分数) 。 2、深冷液化储氢 在常压和20K温度下,气态氢可液化为液态氢,液态的 密度是气态氢的845倍。深冷液化贮氢,其体积能量密 度高,储存容器体积小。 金属氢化物储氢 某些过渡金属、合金、金属间化合物,由于其特殊的 晶格结构等原因,在一定条件下,氢原子比较容易进 入金属晶格的四面体或八面体间隙中,形成金属氢化 物,可储存比其体系大1000—1300倍的氢。 当金属氢化物受热时,又可释放出氢气。 特点: 原子间隙由四面体构成,间隙多,有利于氢 原子的吸附; 抗中毒性好,循环寿命长; 难活化,价格高 ZrCo2 , ZrFe2平衡压力较高,但吸氢量较低; ZrV2 , ZrCr2吸氢量大,但平衡压力很低 改善:多元合金化 A组元:用Ti替代部分Zr降低成本; B组元:用Fe,Co,Mn,Ni等部分替代V,Cr提高平衡压力, 但储氢量降低; 镁系:美Brookhaven国家实验室 特点: 储氢容量高 资源丰富 价格低廉 放氢温度高(250-300℃ ) 放氢动力学性能较差 改善:多元合金化,如Mg-Ni,Mg-Cu,Mg-La,Mg-Al等 二元系为基的三元、多元合金。 Mg2Ni 六方晶格 四方晶格 复合储氢合金 Mg系合金储氢量大 动力学特性较差 LaNi5系合金储氢量小, 动力学特性好 复合:Mg-LaNi5储氢合金 动力学特性好,储氢量佳 纳米晶储氢合金(动力学特性、活性等改善): 纳米结构材料具有很高的晶界密度,材料的活性和氢原子在其中的扩散能力显著提高。 六、储氢合金的应用 1、Ni-MH电池 2、氢的储存、净化及分离 3、热能的储存、热泵及空调 4、氢能汽车 5、氢催化剂 Ni-Cd与Ni-MH充电池比较 镍镉电池(Ni-Cd) 优点: 可以耐过充电,可重覆约500次的充放电 缺点: ①充放电时,阴极会长出镉的针状 结晶,有时会穿透隔膜而引起 内部枝状晶体式的短路; ②含有镉,有毒,必须回收; ③有记忆效应。 Ni-MH电池 优点: ①可吸收高达本身体积100倍的氢,储存能力极强; ②镍氢电池的能量密度比镍镉电池大,其容量约为 镍镉电池的2倍; ③用专门的充电器可在一小时内快速充电,内阻较 低,一般可进行500次以上的充放电循环,无记 忆效应。 ④不含汞和镉,不必回收,为目前最符合环保的电 池。 缺点: 价格高于镍镉电池,性能比锂电池差。 充、放电原理: 充电过程 正极: 负极: 放电过程 正极: 负极: 负极:氢化物电极 正极:Ni(OH)2电极 电解质:碱溶液(KOH水溶液) Ni/MHx电池充放电过程示意图 储氢合金分离、精制氢气装置原理图 精制塔 热泵——把热从低温物体输送到高温物体的装置。 热泵既有供热的作用,又有制冷的功能。 储氢合金储存热能是一种化学储能方式,热能经长期储存后毫无损失。 储氢合金氢化物热泵属于化学反应型热泵,其核心是金属与氢之间的可逆反应,利用这种可逆反应的反应热,进行热能的转换、储存和交换。 储氢合金氢化物热泵 热泵工作原理: 同温度下分解压不同的两种氢化物组成热力学循环系统,使两种氢化物分别处于吸氢(放热) 和放氢(吸热)状态,利用它们的平衡压差来驱动氢气流动,从而利用低级热源(废热、太阳能)来进行储热、采暖、空调和制冷。 4.加入电解质

文档评论(0)

hhh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没有什么可以说的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