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家庭如何培养孩子的情商 * 一、情商是什么 1.什么是情商 情商即情绪智力(EQ),是Emotional Quotient的缩写,是针对“IQ(智商)”提出的。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能力。 最新的研究显示,一个人的成功,只有20%归诸智商的高低,80%则取决于情商。 2.情商的五大要素 (1)自我意识:知道自己当下的情感情绪及其缘由 (2)自我调节:即使碰到了困难,也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3)自我激励:面对挫折能坚持努力 (4)同理心:能体会他人的情感及立场 (5)社交技能:可以倾听和欣赏他人 读懂他人的情绪 培养社会 交往能力 二、家庭如何培养孩子的情商 认识自己 的情绪 (一)帮助孩子驾驭好自己的情绪 1.帮助孩子悦纳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情绪 (1)体察自己的情绪 (2)认识自己的优缺点 案例:我儿子从小就很优秀,学习成绩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是第一名,高考时考进了他理想的大学,我们都为儿子感到骄傲。到了大学以后他的成绩又是年年第一,读研究生被学校推荐到英国一流大学深造。可是,儿子就在那里出事了。 到了英国,他的成绩一直在二十多名徘徊,毕竟那是世界一流的大学,都是各国最优秀的学生,他想得第一有多难啊,他给自己的压力太大了,有一天,突然就崩溃了。只好中断学业回来住院。现在什么也做不了了,一切都完了。我心好痛,不清楚问题出在哪里? (一)帮助孩子驾驭好自己的情绪 2.帮助孩子学会情绪的自我管理——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1)哭是孩子情绪宣泄的一条重要渠道 (2)转移也是孩子宣泄情绪的良好途径 (3)倾诉是一种处理孩子情绪的好方法 案例:为什么一定要成功?为什么一定要优秀?为什么一定要有钱? 黄远远,从小喜爱体育、唱歌,还喜欢吹长笛和玩打击乐。中学时出访过新加坡、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从小到大,女儿都没让黄侃操过心,学习优秀,兴趣广泛,生活能力也强。留学的事情也是她自己决定的,自己找的学校,还申请到奖学金,自己办签证,买机票。 2009年2月8日,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自杀。 (二)帮助孩子读懂他人的情绪 1、4、6失分;2、3、5得分 (二)帮助孩子读懂他人的情绪 1.察言观色——了解他人情绪 (1)学会观察 (2)学会倾听 (二)帮助孩子读懂他人的情绪 2.同理心培养——知己知彼 (1)通过移情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2)培养孩子的宽容之心 (三)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 案例一:双休日,吴先生的儿子民民正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看电视。忽然,门铃响了,吴先生的几个同事未家拜访。吴先生过去接待他们,并让民民给叔叔阿姨让出位置。可民民坐在沙发上一动不动,还没好气地说:“你们去别的屋吧,我要看电视。”吴先生尴尬地笑着,用眼瞪瞪民民,意在让其尽快离开。可万万没有想到,民民竟大声嚷道:‘‘你瞪什么眼,我看我的电视,又不影响你们!”同事们只好快快离去。 案例二:张女士带着儿子小华去赴宴,临行前,张女士就嘱咐小华一定要懂礼貌。可是儿子根本就没有把妈妈的话放在心上。开始,小华还规矩地坐在位于上。谁知,几个莱刚上桌,小华就急不可耐地伸出筷子吃了个遍,最后,小华挑出自己最喜欢的菜放在跟前,旁若无人地吃起来。大家饭没吃完,已经饱腹的他便大声喊道:“我吃饱了,我想回家。”搞得张女士无地自容。 (三)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 1.积极鼓励孩子参与集体活动 2.教孩子协调人际关系的技巧 举例:怎样让孩子获得自己想玩的玩具? 3.教给孩子基本的社交礼仪 三、孩子的情商如何测试 在测试之前,请你务必认真阅读如下指示: 填写测量表时,请依据孩子最近4十周的行为做准则。 当回答每个问题时,只需考虑您自我观察的印象,无需顾虑整个问卷的回答是否一致。 试着诚实、快速地回答每个问题,请避免只选择接近中度的回答* 请在下列“常常、偶尔、很少”后的空格中,确切填选能描述您孩子最近4—6周以来这些行为的频繁度。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