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优化探究】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课时作业):第一部分 专题一 抢分点一 论述类客观题——泛读精读结合,圈点比对排除
(一)
(建议用时 30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民俗文化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深厚传统,而民俗文化学在中国则是随着整个社会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而出现的,其深厚根基则是在几千年的本土文化之中。据史料记载,起源古老的节日风俗乃至一切民间习俗,它的成因一般说来总是与原始社会中一个部落、一个部族或后来的一个民族全体成员最根本的共同愿望密切相关,往往是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而产生的,最初总有一种功利目的。而当风俗一旦形成便有其相对的独立性,有它自己的生命流程,随着人类世代的绵延,风俗不断被补充、被修正,并被代代相传。由于生存环境的变迁,后代的人们往往不能理解远古祖先创造这些习俗活动的真正动机,遂根据各自的生存条件和状况,对这些习俗做出新的合乎逻辑的解说,这样就造成了或附会了许多有关习俗的解释性民间传说。可见,传说的附会总是在习俗形成之后,实际上是为了延续或加强这一习俗才发生的。
端午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无疑是中华民族最具深厚文化底蕴的民俗文化之一。端午也称端主、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起初,端午节是从南方吴越地区传播开来的祭祀龙图腾的民俗节日,因此可以称为龙的节日,是对龙图腾的祭祀,是先民希望证明和显示自己的“龙子”身份,以此祈求龙保佑健康与安全,从而达到驱邪、疗病或祷祝丰收等等的目的。可见,端午这个节日,远在屈原出世以前已经存在,而它变为屈原的纪念日,又远在屈原死去以后。为什么传说端午起源于屈原投汨罗江自杀,其根源于民众生活的某种实际需要,而用某个传说来解释它。正如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中提到的除屈原外,介子推、曹娥、越王勾践的遭遇也都曾和端午节发生过关系。其实,在中国的漫长历史里,民间流传的端午习俗传说一定还要更多更复杂。经过淘汰才留下了上述四人保存于古籍之中。又经过多少年的流传到今天,人们已不再把端午习俗与介子推、曹娥、勾践并提,而只与屈原相联系了。不但在汉族地区如此,在少数民族中也是如此;不但在大陆如此,在香港、澳门、台湾,甚至在国外的华裔中也是如此。这就是说,屈原的传说战胜了其他所有的传说,与端午节俗建立了最牢固的联系。屈原的品质,显然要比他们更高洁,更符合我们民族的理想。中华民族在节俗和传说的长期流传中,集体地选择了屈原,是存在于一个民族集体意识的深处,存在于融汇了这个民族的心理素质、审美意识、伦理观念乃至社会政治理想而形成的民族精神的精髓之中。
端午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伴随着人类生活方式、思想方式的发展而变化。从早期单一的辟邪驱瘟主题,逐步发展到兼顾辟邪驱瘟和纪念先贤,两个主题并重。其中既包含着我国古代天文学、医学知识,也体现着人民的忠孝观念。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端午节民俗中具有迷信性质的辟邪色彩逐步淡化,游戏娱乐成分(特别是其中龙舟竞渡游戏)逐步加强。可以说,同我国其他传统民俗节日一样,端午节的演变过程记录着中国人走过的历史脚印。
深沉的民族感情来源于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培育。当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外来文化大举入侵,许多人沉醉于“圣诞节”“愚人节”等洋节,渐渐淡忘了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传统节日。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必须要认识到,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保持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传统民族节日在文化上的传承。今天,我们只有用实际行动捍卫和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心怀敬畏、责无旁贷。
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像端午节这样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民俗文化是增强民族感情的载体,需要我们传承和弘扬。
B.古老的民俗文化伴随着人类生活方式、思想方式的发展而变化。
C.端午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最具深厚文化底蕴的民俗文化之一。
D.端午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伴随着人类生活方式、思想方式的发展而变化。
解析:其他选项以偏概全,不是本文最终写作意图。
答案:A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后代的人们往往根据各自生存状况,产生了许多有关习俗的民间传说,这与人们生存环境的变迁不无关系。
B.屈原的传说之所以与端午节俗建立了最牢固的联系是因为屈原的品质更高洁,更符合我们民族的理想。
C.起源古老的节日风俗都是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而产生的,最初总有一种功利目的。
D.从一开始的龙节到介子推等传说再到屈原说最后到今天娱乐成分的加强,端午节的习俗演变体现了民俗文化的补充性、修正性。
解析:原文“往往是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而产生的”,丢掉了“往往”二字。
答案: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游的诗作“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3年高考2年模拟】2016届人教版新课标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习题 专题二 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闯关检测题组.doc
- 【3年高考2年模拟】2016届人教版新课标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习题 专题五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三年高考.doc
- 【3年高考2年模拟】2016届人教版新课标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习题 专题五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二年模拟.doc
- 【3年高考2年模拟】2016届人教版新课标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习题 专题五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闯关检测题组.doc
- 【3年高考2年模拟】2016届人教版新课标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习题 专题八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三年高考.doc
- 【3年高考2年模拟】2016届人教版新课标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习题 专题八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二年模拟.doc
- 【3年高考2年模拟】2016届人教版新课标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习题 专题六 辨析并修改病句 二年模拟.doc
- 【3年高考2年模拟】2016届人教版新课标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习题 专题六 辨析并修改病句 三年高考.doc
- 【3年高考2年模拟】2016届人教版新课标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习题 专题八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闯关检测题组.doc
- 【3年高考2年模拟】2016届人教版新课标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习题 专题六 辨析并修改病句 闯关检测题组.doc
- 【优化探究】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书讲解课件):第二部分 教材回扣 一、近义成语辨析100例.ppt
- 【优化探究】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课时作业):第一部分 专题二 抢分点四 传记探究题——熟知答题规范,注重两类探究.doc
- 【优化探究】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课时作业):第一部分 专题五 抢分点十四 诗歌语言技巧题——悟言求法,鉴赏诗歌的语言与技巧.doc
- 【优化探究】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课时作业):第一部分 专题四 抢分点十二 文言翻译题——落实三类赋分点.doc
- 【优化探究】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课时作业):第一部分 专题六 抢分点十七 语言综合表达题——灵活处理,因题求法.doc
- 【优化方案】2015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板块1专题(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与句子含意课件.ppt
- 【优化探究】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书讲解课件):第二部分 教材回扣 二、四类必知的古代文化常识.ppt
- 【优化方案】2015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板块1专题(二)筛选整合信息 归纳内容要点课件.ppt
- 【优化方案】2015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板块2专题一概括和分析原文有关内容课件.ppt
- 【优化探究】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书讲解课件):第二部分 教材回扣 四、古诗文默写64篇.pp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