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外周静脉留置针置管与维护知识讲解.ppt
3、肝素帽消毒及更换 (1)每次输液前,应复合碘消毒肝素帽2次。更换时建议:用75%的酒精棉球或棉片(尽量拧干),包住导管接口用力旋转10次以上。 (2)如输血、抽血、输注脂肪乳剂后应及时冲净导管,必要时更换。 (3)如肝素帽有回血时或任何原因将肝素帽从导管上取下,就应立即换上新的肝素帽。 (4)肝素帽疑有裂纹损坏时,应立即更换。 (5)肝素帽连接头皮针,可承受80次穿刺。 留置针拔针时间 1、留置针应每96小时更换一次(可以与产品制造商的使用指南一致,BD:48—96小时)。 2、当怀疑被污染,出现并发症(静脉炎、渗出、外渗)时应立即拔管。 3、治疗结束应立即拔管。 4、对外周短导管的研究显示:导管的置入时间﹥72h发生血栓性静脉炎和导管细菌定植的发生率会增加。 外周静脉留置针的置管与维护 脑科康复医院 定义 外周静脉留置针通过穿刺使导管进入静脉,可用于临床静脉输液、输血等治疗,既可以保护血管、减轻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又可随时保持静脉通路的通畅,方便用药及抢救。 P 92 选择留置针的意义 其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对血管刺激小 可减少液体外渗,减少静脉穿刺次数 减轻护士的工作量,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 静脉留置针型号选择 应在满足医嘱治疗要求的前提下,选择最细管径和最短长度的留置针。 国际型号 流速 临床用途 18G 76ml/min 大剂量输液,常规手术、输血 20G 50ml/min 常规手术,输血,常规成人输液 22G 33ml/min 常规成人、小儿输液,小而脆的静脉 24G 22ml/min 小而脆的静脉,小儿输液 穿刺部位选择 儿童血管选择顺序:手部 前臂 肘前 腋以下前臂 头皮 足部 手指 成人及老年人血管的选择顺序:掌背静脉 头静脉 贵要静脉和正中静脉 避开手腕内面,避免产生疼痛和对桡神经的损害 1.避免选择下肢静脉:可能引起血栓 2.老年人避免选用滑动、硬化、条索状的血管 药物pH值和渗透压 pH值: PH6.0-8.0适用于外周静脉输液,PH<4.1,PH>8.0不适宜用于外周静脉输液,其他PH值参考药物说明书。 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为240-340mOsm/L,285mOsm/L是等渗标准线,其他血浆渗透压参考药物说明说。 药物pH值对静脉的影响: pH值: 低于4.1或高于8.0引起静脉内膜损伤 需要血液稀释 血液pH值为7.35-7.45 pH7.0为酸性,4.1为强酸性; pH9.0为强碱性 渗透压与静脉炎的关系 渗透压越高,静脉刺激越大 高度危险 600mOsm/L 中度危险 400-600mOsm/L 低度危险 400mOsm/L 研究证明渗透压600mOsm/L的药物可在24小时内造成化学性静脉炎 临床常用药物的渗透压 临床常用药物 渗透压(mOSM/L) 20%脂肪乳 350 TPN 1400 甘露醇 1098 5%碳酸氢钠 1190 50%葡萄糖 2526 450mOSM/L 会引起中度静脉炎 600mOSM/L 则必定引起静脉炎 静脉输液并发症 局部并发症 静脉炎、渗出和外渗、血肿、感染、神经损伤、蜂窝织炎等 临床比较常见 全身并发症 发热反应、急性肺水肿、空气栓塞、静脉血栓、败血症、过敏反应等 患者情况比较紧急及危重 并发症 并发症 发生的原因 临床表现 预防 处理 发 热 反 应 1、与输入液体和加入药物质量有关 2、输液相关器具不合格或污染 3、配药加药操作中的污染 4、操作过程中未按无菌操作原则 5、环境空气污染 6、输液速度过快 表现为发冷、寒战、和发热。轻者38℃,并伴有头痛、恶心、呕吐、心悸;重者热、呼吸困难、烦躁不安、血压下降、抽搐、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1、输液用品产品的合格。 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有效期、质量等) 3、按要求消毒 4、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5、提高操作技术,避免反复穿刺。 6、合理用药、注意配伍禁忌 1、轻者:减慢输液速度,注意保暖 2、高热给予物理降温、遵医嘱给药 3、严重发热者应停止及更换输液部位、用具及药液,(原输液器及药液应保留,有需要时送检)。 并发症 并发症 发生的原因 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