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核心考点好题汇编(经典真题 原创好题)专题15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docVIP

语文高考核心考点好题汇编(经典真题 原创好题)专题15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语文高考核心考点好题汇编(经典真题 原创好题)专题15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2014年高考三轮冲刺必备之 【高考真题再现】 1.(2013?安徽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8.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在秋夜的孤独之感。韦诗以风动竹、鸟惊栖、人独宿表现内心孤独;赵诗以惊鸟无宿暗寓诗旨,含蓄地道出诗人心境的孤独。 9.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4分) 【 (1)这是个山中秋夜,明月高悬斜挂在墨绿的山边,皎皎如烛光,真是一幅天然墨水画,带着秋意的霜风不时拂动着翠竹,摇曳不定的翠竹发出的簌簌声无意惊醒了正在栖息的山鸟,它扑楞着从一树飞向别一树!这大自然的一动一静,都被我这个半夜还未眠的独宿诗人感知到了。这首诗奇妙处,就是仅仅用二十字,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诗情画意场景,在这诗情画意中,你不仅仅是在读一首五言绝句,而是在随着诗人的脚步,与他同置山中,与他共鸣,随着他的视角,静静独宿在山中,用整个身心去聆听和感知大自然的一动一静。韦应物《秋斋独宿》所描写的显然不是作为刺史的韦应物的生活情趣,而恰恰像是个恬淡自适的幽人逸士所追求的生活境界。这种境界与禅子追求的恒常清净、自我解脱的境界并没有什么不同。 (2)赵秉文(1159-1232),字周臣,号闲闲,磁州滏阳人。登金世宗大定二十五年(1186)进士,累官至礼部尚书,历仕五朝,宦海沉浮,居官廉明,直言敢谏,死而后已。是金代后期的着名文学家,继党怀英之後与杨云翼同为文坛领袖。主张宗唐复古、倡导风雅,大力纠正章宗后期浮艳尖新的创作倾向,为金代后期文学的正确发展作出了贡献。 2.(2013?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8.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运用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描述,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9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 (2013?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1-22题。(7分) 秦中吟歌舞 (唐)白居易 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 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 秋宫为主人,廷尉居上头。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岂知阌乡①狱,中有冻死囚。 〖注〗①阌(wén)乡:旧县名。白居易有《奏阌乡县禁囚状》,详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狱并遭受迫害的惨状。 21.这首诗揭露了中唐尖锐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与杜甫名句“????????,??????”一脉相承。(2分) 【答案】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解析】该题把诗歌主旨的理解与名家名句默写结合起来,既考查了考生的诗歌理解能力又考查了考生的知识面。诗歌最后两句狱中冻死囚与前面公侯贵族在雪天歌舞升平的现象形成鲜明对比。 【学优考点定位】 22.赏析这首诗对比艺术的特色。(5分) 【答案】①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兴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说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的生活,而结尾仅用两句描述“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势。②从艺术效果看,前面十四句通过层层铺叙、渲染,为结尾一幕作艺术的铺垫,前后构成强烈、鲜明的对比,震憾人心。 【学优考点定位】 【考点深度剖析】 一、诗歌的表达技巧(常用) (一)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对比、反问、设问、双关、互文、反复等。 杜牧《江南 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作者写的是江南春天的景象诗中的“千里”使用了夸张手法,写出了江南的广阔和春意盎然。这样写可以引起读者的想象和联想,使诗歌更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白居易《琵琶行》“终岁不闻丝竹声”、“ 门前冷落鞍马稀” 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诗中分别以“丝竹”代音乐 ,以“鞍马”代客人,以“杜康”代酒 2.常修辞格表达效果 比喻、比拟:描绘事物生动、形象、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baoyu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