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F手法治疗讲座》.ppt

  1.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 N F 手 法 治 疗 PNF的概念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 (proprioceptive neuromusclar facilitation PNF) —是利用牵张、关节压缩和牵引、施加阻力等本体刺激和应用螺旋、对角线状运动模式(spiral and diagonal pattern)来促进运动功能恢复的一种治疗方法。 神经生理 运动学习 PNF 运动行为 PNF的起源 美国康复治疗师Herman Kabat 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以后由其同事 Margaret Knott 和 Dorothy E Voss于50年代正式发表。 当时是用于脊髓灰质炎的康复,后又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 PNF的基本内容 螺旋、对角线型式的运动模式的活动 手法治疗技术 本体、皮肤和视听刺激 具体内容 91种基本运动模式: 头颈3种;上躯干2种;下躯干6种;上肢14种; 下肢12种;强调时间顺序的ROM变化模式2种; 按照发育规律在治疗垫上进行的38种;步行训练7种;轮椅和转移5种;生活自理2种。 15种手法治疗技术 3大类本体、皮肤和视听刺激 方 法 技 术 —运动模式 基本理论—关于运动模式的理论 姿势和运动的发展顺序: 基本理论—关于运动模式的理论 对角线和螺旋运动的优点: 1)正常生理上有功能的运动(大多数肌肉的附着点和纤维排列符合此种模式) 2)自主运动由大量的运动模式而不是由单个的肌肉运动组成 3)对角线运动是屈伸、内外展、内外旋三组拮抗肌的结合运动,是正常发育的最后部分和最高型式。 4)所有的对角线运动都越过身体中线,可促进身体两侧的相互作用。 5)对角线运动是旋转的,旋转运动是正常发育的最后部分和最高型式之一。 基本理论—关于运动模式的理论 肩胛带前挺能促进上肢的肌电活动;后缩可以抑制上肢的肌电活动。 肘关节屈曲50°,腕关节作等长屈伸活动,EMG可以发现: 前臂旋前时,肱三头肌与桡侧腕屈肌组成一组 前臂旋后时,肱三头肌与桡侧腕伸肌组成一组 前臂旋前时,肱二头肌与桡侧腕伸肌组成一组 前臂旋后时,肱二头肌与桡侧腕屈肌组成一组 基本理论—关于运动模式的理论 双侧运动和左右交替运动能更有效地改善被训练肌肉的功能。 运动开始时肌肉应处于最长的牵伸位置。 几个经典的运动模式 上躯干 屈曲合并向一侧旋转 下躯干 屈曲合并向一侧旋转(并腿屈膝;伸膝) 上肢 下肢 常用治疗活动模式 左手摸右耳;卧位一侧手伸至对侧头上调整枕头;左手洗右脸等 推车时扶车把的双上肢等 踢球射门等 盘腿坐;翘二郎腿坐等 投球;投标枪等 举手投降;爬杆等 坐位翘腿穿鞋等 方 法 技 术 —手法治疗技术 基本理论—关于手法治疗技术的理论 牵张: 由于皮质的传出冲动,可以使被牵张的肌肉兴奋。 抗阻: 抗阻等长收缩时,肌肉的兴奋性较大。 相继诱导: 一块肌肉收缩结束后,其拮抗肌兴奋性立即升高(短时间内) 抑制: 本体、皮肤、视听刺激: 节律性发动(RI) 先给与数次被动运动,再进行数次辅助运动,最后试行主动运动。 可改善发起运动的能力 适用于较重痉挛等难以发起运动的 节律性稳定(RS) 交替地使拮抗肌做等长收缩。给与阻力2-3秒后即刻刺激其拮抗肌。 发展稳定性;刺激协同肌的活动,松弛拮抗肌,改善协调性。 适用于共济失调,活动中有疼痛时。 反复收缩(RC) 1-2级肌力时:快速牵张以引起收缩,一旦有收缩后立刻给与阻力。 3级时:反复收缩到短范围时给与等长收缩。 ROM范围内肌力不均时:可在肌力减弱点增加一次等长收缩。 特别适用于肌无力状态,可增强肌力及耐力。 控制-松弛(HR) 将患肢被动移至ROM的受限点处,限制其活动,使患者作2-3秒等长收缩,之后松弛。 可增大ROM,尤其适用于拮抗肌紧张限制活动度的。 收缩-松弛(CR) 方法同上,改为进行等张收缩。 不仅可以提高练习侧,另侧也可提高ROM及肌力。 慢逆转(SR) 使拮抗的肌群缓慢交替地进行等张收缩,转换时不停顿。 首先应该将阻力加在较强的肌群上。 阻力的强度应使患者能完成尽量大的ROM。 同时刺激拮抗肌群,提高耐力和肢体的协调性。 最大阻力(MR) 对较强肌群最大阻力,以使兴奋向较弱肌群扩散。 不得发生震颤,不得影响全范围ROM。 ROM的1/3处递增至最大阻力。 改善肌力的不平衡。 长时间进行有害! 时间顺序的强调(TE) 时间顺序(timing)是在任何运动中肌肉收缩的顺序,其目的是保证运动的协调。 在适当考虑时间顺序的前提下,重点对运动模式中较强的部分给予最大的阻力,使兴奋向弱的部分扩散。 远端到近端:上肢用手取物。 近端到远端:下肢步行跨步。 手法接触(MC) 通过深的、无痛性的手

文档评论(0)

hhh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没有什么可以说的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