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公司反收购中的董事受信义务初探以美国为例.pdf

公司反收购中的董事受信义务初探以美国为例.pdf

  1. 1、本文档共4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公司反收购中的董事受信义务初探以美国为例

公司反收购中的董事受信义务初探 —以美国为例— * ** 1) 2 ) 马 更 新 ․ 宋 德 峰 目次 引言 四. 董事受信义务与公司反收 购 二. 公司反收购的价值判断 五. 中国公司反收购现状及相 关董事受信义务的完善 三. 美国公司反收购决定权的 归属 六. 结论 引言 公司收购与反收购的实质是对目标公司控制权的争夺,收购成功 会直接导致目标公司控制权转移,引起公司内部权力的重新配置和各 方利益的冲突与再分配。收购公司一般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完成对目 标公司控制权的争夺 :协议收购和敌意收购。公司反收购主要发生在 敌意收购中。敌意收购不同于协议收购,它不是发生在谈判桌上而是 公开的证券市场上,收购公司绕过目标公司董事会,直接在证券市场 上向目标公司股东要约 (故又称要约收购),通过大量购买目标公司 股份来掌握目标公司的控制权。故有人形象地称敌意收购为“越过目标 公司管理层的头顶”直接与股东接触,且收购又往往导致目标公司管理 *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商法研究所副教授。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律师。 1) 层被更换,所以在后者看来,收购常常有明显的敌意。 收购完成后 进行公司董事会的改选从而实现公司控制权的转移,这将意味着原目 标公司董事会成员的地位、薪酬乃至声誉都会遭遇毁灭性的重创。因 此,在公司收购过程中,最坚决的反对方应是目标公司董事会。目标 公司管理层针对收购公司以争夺目标公司控制权为目的在公开证券市 场上对公司股东展开的要约收购行为而采取的一系列抵御乃至挫败收 购公司敌意收购计划的反报措施即为公司反收购。公司反收购,从其 诞生起即伴随着其是天使还是魔鬼的利弊之争。 二. 公司反收购的价值判断 敌意收购从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出现就一度被作为一种重要的外部 控制权机制,并由此产生了Henry G. Manne的公司控制权市场理论。 该理论认为,敌意收购可以使由于所有者与公司控制权的分离产生的 公司经营者缺乏监督的问题得到解决。此种理论的盛行导致了公司反 收购理论的受挫。但是从80年代的并购浪潮中公司收购的局限性开始 初见端倪。并非所有的公司收购都具有当然的合理性,很多收购行为 的发动出于短期投机牟利的动机,许多收购公司打着“收购不良公司” 的旗帜,而在收购完成后拆分、变卖公司资产或者稍加包装后转卖以 获得超额短期利益。这一方面使得许多经营状况良好、长远价值被市 场低估的公司成为了“企业狙击手”所捕获的猎物,影响了公司的长远 规划、破坏了公司资产,另一方面,投机商大量采用杠杆收购、发行 垃圾债券等方式巨额举债,影响了金融秩序的稳定。从这一角度分析 ,公司反收购策略在某种情形下是一种必然。 即使收购本身是正当的,反收购措施也有其积极意义。对于上市公 司而言,股权分散的结构下,目标公司的股东很难抱成一团,从而形 1) 潘路佳 :《目标公司反收购中的董事义务研究》,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年,第3页。 公司反收购中的董事受信义务初探 -以美国为例- 成与收购公司讨价还价的相对之势,同时,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 的现代公司制度下,股东一般不参与公司经营,所以缺乏对于公司长 远发展及内部

文档评论(0)

sunshaoy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