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礼义伦理 尊老爱幼(校本教材)
礼义伦理 尊老爱幼
第一节 礼义之邦——不学礼,无以立。
中华文明以礼乐教化著称于世。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里,都有“礼”的文化基因。雄伟壮丽的北京城,就是依据“周礼”的蓝图营建的。礼的意义在古代至为广泛,它包括国际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宴、飨的典礼,也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内容。孔子认为周王朝吸取了夏朝、殷朝制度的优点而制定的周礼是十分完备、值得遵奉的。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学而》)。
[概说]
孔子以后,儒家的礼学进一步发展。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战国时期的荀子,他把礼的意义提高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他批判地继承了儒家的“礼治”思想,但他说的“礼”已不是周代的礼,而是维护“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的封建道德规范——社会秩序和制度,也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
[举例] 1、人们津津乐道的“三国”故事中,刘备对“布衣”诸葛亮的礼贤下士,“三顾”其茅庐之中,世代传为佳话。
2、“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首豪迈恢宏的酒后歌,是汉高祖刘邦平息了淮南王英布的叛乱在回长安的途中,路过故乡沛县时所唱。
,知人善任即是他成功的基础。
3、《太平御览》卷四七四引吴·谢承《后汉书》说:东汉人徐稚家贫寒,常亲自耕种。谦恭礼让,官府屡次征召,均辞不应聘。当时陈蕃为豫章太守,礼聘徐稚为郡功曹,徐亦钦仰陈蕃的清名,便去探见。陈蕃在郡府不接待宾客,只专门为徐稚的到来设一卧榻,徐稚离去则将榻悬起,世称“陈蕃悬榻”。陈蕃悬榻的做法也为世人称道。人们也都热情颂扬“敬贤礼士”的好风尚。
[例文]在《论语·泰伯篇》中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季氏篇》:“不学礼,无以立”。《尧日篇》:“不知礼,无以立也”。以上的“立”皆是立身之意。
chuán快。)
二、义与利——道德和物质利益的关系
[概说]
[举例] 1、汉代盐铁之议,以贤良茂陵唐生、文学鲁万生等60余人为一方,以丞相车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等公卿为另一方,在义、利问题上展开了针锋相对的争论。前者主张“罢郡国盐铁、酒榷、均输,务本抑末,毋与天下争利”。后者“以为此乃所以安边境、制四夷,国家大业,不可废也”。后来桓宽著《盐铁论》,以为二者“或上仁义,或务权利”,是一次关于义利问题的大辩论。
2、《汉书·苏武传》载,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单于想迫使苏武投降,把他关在大窖中,不给饮食。天降大雪,苏武就吃毛毡和雪,数日不死,匈奴以为是神,就让苏武到北海上无人处放羊。苏武毫不屈服,日夜拿着代表汉朝使节的汉节牧羊,以至汉节上的旌毛都掉光了。历时十九年,才回归汉朝。苏武的行为体现了保持民族气节这个最大的“义”,体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传统美德和高尚人格。他是具有热爱祖国、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和高尚情操的典范。
[例文]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墨经》说:“义,利也。”墨子三表中,最重要的第三表是“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之利”。
汉代董仲舒重义轻利,认为“利以养其身,义以养其心”。
《汉书·董仲舒传》:“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程颢说:“大凡出义则入利。出利则入义,天下之事,惟义利而已。”朱熹说:“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清初的颜元明确提出了义利统一的辩证观点,他说:“正论便谋利,明道便计功,是欲速,是助长;全不谋利计功,是空寂,是腐儒。”
第二节 人伦道义
因为古代伦理学中儒家观点占了统治地位,它的积极性较多,所以在此着重介绍儒家的道德伦理。
一.儒家道义的治国纲领——“三纲”、“四维”
[概说]“三纲”:纲者,系统也。“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即君对臣、父对子、夫对妻具有绝对的支配权利。儒家认为,三纲既正,则君圣、臣良、父慈、子孝、夫和、妇顺,则宇宙清宁,邦国平康。
[举例]齐国易牙,是齐桓公的厨师,他很善于调味。齐桓公北伐中山国回来,很感叹地说:“天下的奇珍异品、美味佳肴我都尝遍了,可惜从没尝过人肉的味道。”易牙为了忠于国君,回到家里把自己儿子的双手砍下来,给齐桓公煲了一锅汤。齐桓公认为他很忠诚。
[例文]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
“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暴政,不更其所。”(《礼记》)
这段话的意思是:儒者用忠实诚信作为自己的盔甲,用礼制道义作为自己的盾牌,以此来抵御他人的侵侮。尊崇仁德来行事,日常生活中也抱定道义。即使政局昏暗残酷,也不改变自己的操守。
[提示]“三纲”、“四维”虽然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今天,我们应对它作批判性的继承,其中父慈、子孝、夫妻和顺、倡廉弃耻这些内容可以赋予新的含义,予以吸收。现在,我们所提倡的“三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