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资治通鉴研究论文目录
2011级历史一班,任志祥,P111613007
一、研究综述
[1]汤勤福李日升:《近三十年来大陆地区资治通鉴研究述评(1983—2011)《史学史研究,2011年第4期,27-36页。[2]宋衍申:《试探建国以来的资治通鉴研究《东北师大学报,1983年第5期,88-93页。[3]牛致功:《资治通鉴与隋唐史研究《史学集刊,1986年第3期,70-78页。[4]林嵩:《南宋通鉴注考论《古代文明,2007年第1期,74-81+113页。
二、综合研究
[1]杨渭生:《司马光与资治通鉴《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1期,99-108页。[2]王曾瑜:《关于编写资治通鉴的几个问题文史哲,1977年第3期,94-100页。[3]范兆琪:《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史学月刊,1986年第2期,107-109页。[4]陈光崇:《资治通鉴述论《历史研究,1978年第11期,48-61页。[5]苏嘉:《司马光和资治通鉴《出版史料,2005年第1期,1页。[6]庄昭:《资治通鉴初议《学术研究,1992年第3期,71-74+86页。[7]孙庆艳:《陈寅恪先生与资治通鉴《鸡西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155-156页。[8]吕美泉:《资治通鉴考异二札《史学史研究,1999年第3期,79-82页。[9]柴德赓:《资治通鉴及其有关的几部书《史学史资料,1979年第1期,9-21页。[1]俞文冉陈乃宣:《两司马治史之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6期,707-713页。[2]王德保:《资治通鉴与册府元龟《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期,65-71页。[3]纪德君:论三国志演义与通鉴通鉴纲目之关系《学术研究,2004年第5期,130-134页。[1]彭知辉:《论资治通鉴的文学特征《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期,73-77页。[1]涂秀虹:《历史叙事的编码与布局——资治通鉴对三国历史的叙述《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期,78-85页。[2]韩国磐:《资治通鉴如何记述赤壁之战《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4期,112-117页。[1]袁伯诚:《从“赤壁之战”看资治通鉴的编纂方法《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3期,25-35页。[1]彭炜明宋继华:《资治通鉴历史领域本体构建及其应用研究《中文信息学 报,2010年第2期,33-38页。[1]姜鹏:《资治通鉴文本的内外语境——兼说通鉴纪事本末的体裁障碍《学术研究,2011年第12期,111-120页。[1]刘和平:《资治通鉴书名的由来《咬文嚼字,2008年第9期,44页。[1]姜鹏:《资治通鉴长编分修再探《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期,10-15页。[2]彭久松:《资治通鉴五代长编分修人考《四川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1期,54-58页。[3]袁伯诚:《资治通鉴编修考证《固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2期,77-90页。[4]梁太济:《从每卷结衔看资治通鉴各纪的撰进时间《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5期,105-110页。[5]施丁:《论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历史研究,1986年第4期,133-150页。[6]李明山:《刘恕与资治通鉴的编纂《史学月刊,1993年第4期,26-31页。[1]陈光崇:《范祖禹与资治通鉴——读范太史集札记《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6期,61-65页。[2]施懿超:《范祖禹与资治通鉴《史学史研究,1991年第3期,78-80页。[3]高叶青:《范祖禹与资治通鉴《兰台世界,2012年第18期,21-22页。[4]周原孙:《范祖禹与资治通鉴《社会科学研究,1988年第3期,104-106页。[1]牛致功:《从司马光对唐朝几个问题的评论看资治通鉴的中心思想《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3期,19-30页。[2]栾淑玲:《从资治通鉴看司马光其人《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期,30-31页。[3]杨东:《从资治通鉴看司马光的史学通识思想《云南社会科学,1987年第1期,80-83页。[4]于瑞桓:《司马光的史学思想及其理学精神《山东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期,9-14页。[5]孙方明:《论司马光的史学思想《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89-99页。[1]吴怀祺:《资治通鉴的价值和司马光的历史观《史学史研究,1988年第2期,22-32页。[1]张全明:《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的非“正统”史观《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82期,61-66+87页。[1]李之勤:《评资治通鉴关于商鞅变法的论述——论司马光的曲笔之一《人文杂志,1980年第1期,62-65页。[2]雷家宏:《略谈资治通鉴对变法革新的史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