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记忆研究的哲学透视-华东师范大学学报.PDFVIP

当代记忆研究的哲学透视-华东师范大学学报.PDF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当代记忆研究的哲学透视-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JOURNALOFEASTCHINA NORMAL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No.5,2017 当代记忆研究的哲学透视  ① 杨庆峰 摘 要:目前有关记忆理论的研究,从方法上看,历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等学科等领域展现出来的新研       究方法已经取得了诸多理论成果,而哲学却依然停留在100 多年前的柏格森、胡塞尔的反思与描述方法上;从 理论创新来看,上述领域中社会记忆、集体记忆、历史记忆以及跨文化记忆等相关概念不断推出,哲学除了记 忆类型的概念之外,没有提出其他有效的概念;从实践来看,记忆实践活动如各种纪念活动、各种记忆资料挖 掘以及记忆实验从各自角度展开,而哲学并没有引领这些实践活动。这种情况是哲学自身的内在性所导致, 追求知识与真理的强大传统使得哲学自身遗忘了记忆现象及其问题。如果哲学要重燃记忆之火,重新发挥应 有作用,需要回到记忆现象本身,这意味着要追问记忆体验的构成以及建构记忆研究的哲学起点。 关键词:记忆;体验;哲学透视 DOI:10.16382/ j.cnki.10005579.2017.05.004 一 当代记忆研究盛况及哲学在其中的缺席  当代记忆科学的研究已经走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地步,无论是记忆理论的构建还是记忆实践的推 进,都取得了极大成果。如果采用“火焰”的比喻,那么可以说,记忆之火在多个学科领域中已经熊熊燃 烧。而与这种繁荣之中多个学科如心理学、自然科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化研究的深度参与相比,哲学 中记忆研究的情况显得异常冷清,我们只能看到100年前的辉煌。德国的胡塞尔、法国的柏格森和美国 的詹姆士对记忆问题进行过细致讨论,而100年后,曾经理论上的探讨完全被记忆实践的研究取代。记 忆实践的突破更多是在历史学、文化研究等领域“记忆生产”“记忆之场”“文化记忆”“跨文化记忆”等 ① 概念的奠基下迅速推进的,在国家、社会和文化等多个层面得到了广泛认可。这很容易使得多数研究 者形成一个判断:哲学缺席于记忆研究中。所以,首要的事情是考察这个判断。对记忆研究的实然状态 进行描述成为一个很好的入口。我们的考察将表明:这个判断的出现有其内部和外部的原因。 首先,记忆的合法形式成为这种判断的第一个基础。大部分欧洲记忆研究学者均认为记忆研究的 合法类型是文学、历史学。如法国记忆学者皮埃尔 ·诺拉提出这样的观点,记忆研究的合法形式只有历 史的和文学的两种。“实际上,记忆从来都只有两种合法形态:历史的和文学的。但这两种形态并行不 ② 悖,只是在我们这个时代,它们分离了。记忆被推到历史的中心,这是文学辉煌的葬礼。”不仅如此,他 还强化了历史合法性的优先性。他指出,随着历史记忆和记忆想象的同时死亡,一种新型的历史学诞生 了。历史记忆是指传统历史学尤其是以实证主义为精神的历史学;而他的新历史学则是强调记忆之场 的历史学。“新史学家和旧史学家的区别不在于题材,而在于对待过去的根本态度,一个对过去的延续     200444 【作者简介】杨庆峰,上海大学哲学系教授(上海, )。 ① ① “文化记忆”是欧洲学者较为喜欢的概念,主要提出者如德国的阿莱达 ·阿斯曼夫妇;而“跨文化记忆”概念则在英国、澳大利亚 等文化圈内广为使用。本文认为,跨文化记忆是文化记忆发展的新阶段,是克服地方、民族等地域限制的结果,它强调的是流动空间视域 中的文化记忆,尤其是偏重跨文化、跨国家的文化记忆类型。如此,乡村—城市流动所产生的文化记忆类型是一种新的形式。 2015年,第28页。 ② [法]皮埃尔 ·诺拉:《记忆之场》,黄艳红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6 杨庆峰:当代记忆研究的哲学透视

文档评论(0)

zhuw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