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求谏》ppt教学幻灯片讲稿_.ppt
猜谜语 两撇弯刀一竖钩, 五湖四海任我游。 文官提笔先用我, 武将磨刀我当头。 世间只有皇帝大, 皇帝见我都摆头。 君,舟也,民,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是中国历史上哪位君王的治国思想? 以铜为鉴, 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鉴, 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鉴, 可以明得失。 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 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魏 征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正安二中 张 领 第一段 国君如果自以为贤能,臣子又不匡正,想不陷入危亡失败的境地,怎么可能呢?所以,国君失掉国家,臣子也不能单独保全他的家。至于像隋炀帝那样残暴淫虐,臣下都闭口不说话,终于听不到自己的过失,结果国破身亡,他的大臣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诛杀。前朝的事情不远,你们今后凡看到我做的事不利于百姓的,一定要直言规劝。” 第一段翻译2 第一段中唐太宗的论述包含几层 意思?他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式来表 达自己的观点? 这一节主要有两层意思: 论证方式 第二段 贞观元年,太宗对侍臣说:“正直的国君任用了奸邪的臣子,不能使国家太平;忠正的臣子侍奉邪恶的国君,也不能使国家太平。只有(正直之)君遇上(忠正之)臣,如同鱼得到水,这样天下才可以安定。我虽然不聪明,幸而有你们多次匡正补救,希望凭借你们耿直的议论,使天下太平。”谏议大夫王珪说:“我听说木头经过墨线斧锯加工就能变直,国君采纳规谏就会圣明。 第二段翻译1 所以,古代的圣明君主一定有直言谏诤的臣子七个,向国君进言不被采纳就要以死相谏。陛下开启圣明的思虑,采纳我等鄙陋之人的意见,愚臣处在这个不避忌讳的朝代,实在愿尽自己愚劣的能力。”大宗称赞王珪说得好,下令从今以后宰相进宫筹商国家大事,一定让谏官跟随进去,让他参与其事并知其内情。如果有什么进言,一定虚心采纳。 第二段翻译2 第二段中君臣的谈话时围绕什么内容 进行的?两人在表达自己观点时用了什么 方法? 1.唐太宗发挥了他君臣互相配合的观点, 把君臣比之为鱼和水的关系。 “鱼水”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唐太宗这个君主对于臣子重要性的认识。 2.谏议大夫王珪一席话是承接唐太宗的话而来的。 他首先用比喻类比论证的方式开始议论,用木头经过墨线斧锯加工就能变直,比喻国君采纳规谏就会圣明。接下来用古圣先王的事例来阐发自己的观点,从君道转到臣道,过渡点在“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但王珪发言的重点不在圣主,而在“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的忠直精神。这番议论既颂扬了唐太宗,又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为唐太宗所称赞,由此产生了一个积极的后果:下令从此让谏官“预闻政事”,凡有所陈奏,一定“虚己纳之”。 第三段 贞观五年,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自古以来,帝王之中多有放纵情性、喜怒无常的,高兴时就任意赏赐无功的人,发怒时就乱杀无罪的人。因此,国家遭受损失,造成混乱,没有不是从这里开始的。我现在从早到晚,无时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常常希望你们尽情极力规谏。你们也要接受别人的规谏,怎能因为别人的话不符合自己的心意,便立即庇护自己的短处而不采纳呢?假若自己不能接受别人的规谏,又怎能规谏别人呢?” 第三段翻译 第三段中唐太宗的话又包含几层意思? 唐太宗先列举了帝王“任情喜怒”的现象: “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指出这样 做的结果就会导致“天下丧乱”。为避免这种 情况,唐太宗认为大臣们应该“尽情极谏”。 不仅如此,唐太宗还把纳谏的意义扩展到大臣身上,指出不仅我做皇帝的要接受劝谏,你们做大臣的也要虚心接受别人的“谏语”,不能因为“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接着又用一个反问做了进一步强调:“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这就使得求谏、纳谏的意义扩充了,泛化为听取意见和建议的意思,这对于今天我们每个人的为人处事无疑都有借鉴意义。 第四段 贞观八年,太宗对侍臣说:“我每次闲居静坐,就自己从内心反省,常怕自己的所作所为,上不符天意,下为百姓怨恨。只想得到正直的人来匡扶规谏,希望自己的视听能与外界相通,使百姓不在心里埋怨郁结。另外,近来看见前来奏事的人,大都心怀恐惧,致使语无伦次。普通奏事,情况尚且如此,更何况想直言规谏,一定会畏惧触犯君王。所以每有前来进谏的,纵然所奏之事不合我的心意,我也不认为是他冒犯。假若当即对他喝斥责怪,我深怕奏事人心怀恐惧,怎敢再说话呢。” 第四段翻译 第4段中你读到一个怎样的唐太宗? ★谨慎、勤奋。 ★为了得到“正人匡谏”,唐太宗采取了很多措施。 ★“贞观之治”局面的开创,不能不说与他点点滴滴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第五段 贞观十六年,太宗对房玄龄等说:“能正确了解自己的人是明智的,但确实很难做到啊。就像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