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和解剂.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方剂学·和解剂

和解剂 定义 分类 注意:和而有据 第一节 和解少阳 小 柴 胡 汤 Ⅰ类 《伤寒论》 主治 1、★伤寒少阳证 2、热入血室 证候分析 三焦:有形质,无形状 膜系统 :在皮毛腠理之内,包裹在脏腑器官之外 五脏六腑由经隧(血管、气管、肠管、胆管、输尿管等)连接,经隧由筋膜构成,结构上与三焦类似 血管、气管、肠管、胆管、输尿管等是吸收能量、排除浊物的通道,功能上与三焦类似证候分析 和解少阳 调和胆胃 君:柴胡:清、疏、透(大剂量) 臣:黄芩:清半里之热 佐:生姜、半夏:止呕(化湿) ★人参、大枣:助正祛邪;防邪内传阳明 使:甘草 配伍特点 寒热并用 表里同治 邪正兼顾 升降并调 气津兼治 临床运用 辨证要点: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注意: “但见一症便是”的“一” 用量特点:柴胡重用,柴胡≥人参、甘草1倍以上。 热入血室 血室: ①冲脉 ②肝脏 ③张介宾:“子宫者,冲任之脉盛于此,则月事以时下,故名血室” 现代名医刘奉五说:“根据临床体会,……实际上是 以胞宫(子宫)为主体,包括与其相连属的冲任二脉以及肝脏等,围绕着妇女月经的综合性功能概念。……单纯地看做某一实质性器官,未免太局限了…… 诊断要点:①经期受寒 ②月经忽停 ③神志异常(烦躁或神昏) 病案:热入血室(时振声治验) 荣某,女,36岁,因发热、四肢关节肿痛反复发作10月余住院,发病初因受凉而,关节疼痛,半月后开始发热,最高体温达到41℃,因体温不能控制,激素大剂量应用后,体温正常,关节肿痛消失,但在强的松减量至每日10mg时,又出现寒战高热,予以清热凉血之剂,体温仍未下降,会诊:病人往来寒热,口干喜饮,舌质红苔薄,正值经期,予以小柴胡汤原方,1剂后体温正常,连服6剂后体温一直未再升高。 使用注意:1、阴虚血少者禁用 2、去渣再煎:①提高药物浓度,增强疗效 ②融合各药的药性 ③减轻柴胡的表散之力 ④减轻半夏的毒性 新用: 小儿厌食(加郁金、香附、麦芽) 体虚外感:风寒,去人参,加荆芥、防风 风热,去人参、生姜,加银花、连翘、板蓝根 久咳,伴胁肋疼痛,寒痰,去人参、大枣、生姜,加干姜、细辛、五味子 呛咳或痉挛性咳嗽,加僵蚕、地龙、钩藤、蝉蜕 大 柴 胡 汤 Ⅰ类 《伤寒论》 主治:少阳阳明合病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 心下痞,大便不解或下利,苔黄,脉弦数有力 治法: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处方分析:小柴胡汤合小承气汤加减 1、小柴胡汤 为什么重用生姜? 为什么去人参、甘草? 2、小承气汤 为什么不用厚朴? 3、为什么加芍药?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吐,心下满痛,便秘,苔黄,脉弦数有力。 (1)胆道疾患:清、疏、通为原则 痛甚,重用白芍60克;伴发黄,加茵陈蒿;伴结石,加金钱草 (2)怪病: 呃逆 蒿 芩 清 胆 汤 Ⅰ类 《重订通俗伤寒论》 治法: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君:青蒿:透散、祛湿、清热 黄芩:清热燥湿 臣:半夏、陈皮、枳壳、竹茹:清化热痰 佐使:茯苓 碧玉散:清热利湿 比较小柴胡汤与蒿芩清胆汤的异同 ? 小柴胡汤 蒿芩清胆汤 病机 邪在少阳,胆胃不和 少阳湿热 主治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 寒热如疟,热重寒轻,吐酸苦水, 舌红苔腻,脉弦滑 治法 和解少阳 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组成 柴胡-黄芩;生姜-半夏; 人参-大枣-甘草 青蒿-黄芩; 温胆汤;碧玉散 相同:病位(邪在少阳) 临床运用 辨证要点:寒热如疟,寒轻热重,胸胁胀疼,吐酸苦水,舌红苔腻,脉弦滑数。 病案: 蒋某,男,39岁,1993年6月就诊,盗汗3个月,汗出如洗,经西医检查无特殊发现,建议中医治疗,先后更医十余人,皆为滋阴固表之剂,胸闷脘痞,面色秽垢,舌红苔黄腻,脉滑有力。 治疗:蒿芩清胆汤加牡蛎30g,1剂后汗出减半,4剂后汗止卧安,虑其湿热蕴结,根除较难,原方去掉青黛,再服3剂,嘱其减少肥甘厚味,病情未再复发。 《景岳全书·汗证》:“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症,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 《伤寒明理论》曰:“伤寒盗汗者,非若杂病之虚,是邪气在半表半里使然”。 新用: &感冒:①内有湿热,外感夹湿误治所致 ②化裁 去青黛; 外感风热者,加薄荷、荆芥 外风寒者,加炙麻黄、苏叶、杏仁 嗽痰多者,加紫菀、款冬花、全瓜蒌、浙贝 湿热之邪较重,加车前仁、猪苓 &湿疹或风疹:加荆芥、薄荷、紫荆皮、白鲜皮 &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