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二小袁会伶.doc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二小袁会伶.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二小袁会伶

京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21课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怀 柔 二 小 袁 会 伶 2009年7月21日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还附有70首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因此,我在古诗教学中,以教材中的古诗学习为契机,抛砖引玉,引导学生欣赏课外古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达到古诗学习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我在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教给学法、促进学法的迁移放在了重要位置。 二.教学背景分析 2.1 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课第组课文《古诗首》中的第一首。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全诗赞美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 ②教师准备:搜集有关此诗及作者的资料,课件,五首哲理诗的作者、背景及必要的注释打印出来。 2.4 学前教学状况、问题、对策“四读”开放式自学古诗的方法自学古诗,但是悟出诗句中蕴含的哲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都是难点,因此老师要设计好教法引导学生体会出诗的含义 三.教学目标 (注)本册5课也是古诗,已用“四读”开放式自学古诗的方法拓展学习了送别诗和思乡诗,因此21课课时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学习《滁州西涧》和《别董大》,复习拓展过的山水诗和送别诗; 第二课时,学习《题西林壁》,拓展学习哲理诗。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3.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含义。 4、能够尝试运用悟诗情的方法体会哲理诗的含义。 教学重点:想意境悟诗情,促进课外古诗阅读。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所含哲理。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一.初读,知诗解题 导学法 昨天,我们用“四读”开放式自学古诗的方法学习了《滁州西涧》和《别董大》,今天,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学习古诗《题西林壁》。“四读”都是什么? 1.知诗 第一读——初读,知诗解题。我们先来知诗,汇报一下搜集到的有关诗和诗人的材料?汇报的要求是什么?(生:做准备,背着说,要简短,有条理。) 总结过渡: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紧临鄱阳湖和长江,是世界级名山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缘②为下面学生更好地体会此诗的意境作了铺垫; ③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诗的欲望。】 二.细读,释词译句。 导学法:第二读,细读,释词译句。这一步自学有什么要求?(生:读细,查书,问人,上网。) 1. 自主译 老师巡视随机疏导。 2. 交流译 老师引导学生讨论,鼓励质疑,互帮互学。学生汇报的时候,汇报到哪句板书哪句,及时给予指导性鼓励性的评价,对需要特殊理解的词,相机疏导: ① (解释第一句)知道岭和峰的区别吗?(② 我注意表扬读出自己的理解的学生,使学生读诗有意识表达自己的理解。 3.串译 同桌合作,汇报检查。 【设计意图:本环节完全让学生自主学习,互相质疑,互帮互学。让学生学会利用资源,搜集、处理信息。】 三.品读,想境悟情。 导学法:第三读,品读,想境悟情。感悟诗情的方法有哪些?(想象法,结合字词品读法。) 1. 想境:出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读了这句诗,凭着对庐山的了解,你还能想象到哪些景象?随机播放庐山的美景图片,诗激情引导: 庐山层峦叠嶂,变化多端;庐山层峦叠嶂,变化多端;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都各具姿态,真可谓是——(生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边说边把画横线的词在黑板上加着重号。 找几个人读,要求边读边想象庐山美景。老师对于读出意境的给与鼓励。 2.悟情: ① 面对如此美景,诗人想的却不是美景,他想的是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② 质疑: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问题? 问题预设:为什么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处看、低处看,庐山的景色各不相同?为什么作者不能认识到庐山的真面目?(“真面目”下画横线。) 怎样才能了解到庐山的真面目? ③ 通过刚才同学们质疑、解疑,你们发现这首诗蕴含着更深的含义吗?是什么?(一件事情,如果我们身在其中,是当事人,就很难清醒地了解事情的本来面目,要想全面正确地认识事物,必须作为旁观者。) ④ 你学过的诗句成语中有和这句话意思相近的吗?(当局者迷,局外者清;一叶障目;管中窥豹;盲人摸象;登高望远) ⑤ 在现实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例子吗?举例说说。 3.品读背诵:通过各种形式地反复读,体会诗的意境美,要求达到会背的目的。 4.总结:作者不像以往的诗人,一味赞颂庐山美景,而是独出心裁,先写景后明理,所以他的诗千古流传。他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看事情角度不同,结果不同,要全面正确的认识事物,必须统观全局。板书:横线部

文档评论(0)

xcs8885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006513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