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对精神家园的寻找与构思中国文化论文_精品.doc

老舍对精神家园的寻找与构思中国文化论文_精品.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老舍对精神家园的寻找与构思中国文化论文_精品

老舍对精神家园的寻找与构思中国文化论文 老舍是公认的民俗作家。他的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京味儿”。老舍的代表作一般公认有长篇小说《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中短篇小说《微神》、《月牙儿》、《我这一辈子》;话剧《龙须沟》、《茶馆》。这九部代表作全部是写北京的。老舍作品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写北京的,然而,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老舍一生中从事写作41年,大部分时间都不在北京。从1924年到1949年底,老舍一直不在北京,一别就是25年。在这25年里,老舍在英国住了5年,在新加坡住了半年,在济南住了4年,在青岛住了3年,在武汉住了1年,在重庆和北碚住了7年半,在美国住了3年半。在这25年里老舍成了一个有成就的作家。只有解放后17年是真正在北京度过的。为什么一生辗转数地、有如此丰富生活经历的老舍,最杰出的作品都以故乡生活为背景? “一部文学作品的最明显的起因,就是它的创造者,即作者。因此,从作者的个性和生平方面来解释作品,是一种最古老和最有基础的文学研究方法。”1基于这种理论,我们有必要先从作者本身入手,来分析其创作过程中的情感倾向。一个富有意味的现象是:老舍出生在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里。1899年2月3日,正当旧历“小年”,在西城护国寺附近的小杨家胡同中,一个小生命呱呱坠地;因为第二天恰好“立春”,父亲舒永寿便为小儿子起了一个相当喜庆的名字——庆春,表示庆祝早春到来的意思。《正红旗下》中写道:“我是腊月二十三日酉时,全北京的人,包括皇上和文武大臣,都在欢送灶王爷上天的时刻降生的呀!灶王爷上了天,我却落了地。那是有名的戊戌年啊!”这使他一落地就与传统节日和民间风俗“结”下了不解之缘。——从他出生之日起,北京的风俗就在塑造他的经验行为。 老舍生在京城“旗族”之家。即便生逢大清行将就木之际,满族生活习俗、精神传统对他仍有挥之不去的影响。研究传统的人往往局限于特定传统:宗教的和世俗的礼仪和仪式、民俗、童话、神话、生活中的风俗和服饰。但正如美国学者希尔斯所指出的:“传统可以到这样的文化中去寻找:拥有这种文化的阶层所受正规教育甚少,无甚表达力,读写能力较差,缺乏推理能力。现代民俗学的创立者认为,在这些阶层中,有一些深刻的心理过程在起作用,这些心理过程的作用所产生的结果由“传统传递”,这就是说,这种传递是口头的,不知其作者的,是利用实例的,而这种代代相传的东西变化甚微,实际上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明显地保持着原样。”2老舍从母亲身上目睹的就是这样的传统传递。 众所周知,对老舍一生的气质人格起决定影响的人是他的母亲。“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百位教师吧……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在母亲身上,凝聚着许多为当时旗人们所推崇的品德和所标榜的习性。老舍是母亲带大的,母亲待人处事的方方面面,在他看来,都是那么的值得捉摸、令人尊重,都是应当作为生活规范的。母亲爱清洁与整齐,老是把小院扫得清清爽爽、干干净净,叫旧桌面上不存一星儿尘土,连破柜门上的铜活儿也叫它永远闪着光,既是旗人,什么时候也得活得硬硬朗朗的,这也是一种必有的生活信条;母亲爱树木花草,家里人都快断了吃食的时候,她也不让亡夫留下的石榴树和夹竹桃短了水。到了夏天,枝头开出好多的花,那是她最快活的时刻。这类亲近自然景物的习性,追其本源,是和满族先民久久地生活在白山黑水自然怀抱、信奉崇尚自然的萨满教相关的,进入中原城市后,他们世代没有放弃这点儿情趣。老舍由学校毕业走上社会后第一个工作是教育孩子。不论是在校内校外,他都要教孩子们尊敬花。在他当校长的小学里,校长室门外放的是大荷花盆,里面养着鱼,他常常带小孩子们去中山公园,到了那里,他让孩子们排好队,向盛开的鲜花脱帽鞠躬。古希腊人有花神,古远的满族人在自己的黑水白山老家也把山、石、树当成神灵。生活在20世纪初的老舍,并不想把这些古朴的拜物教重新复活,但是他那种对花草,对植物,对大自然近乎崇拜的情感,却是和古代人相通的。母亲好客,顾面子,”有客人来,无论手里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遇上亲友家有喜丧事,母亲必把大褂洗得干干净净,亲自去贺吊──份礼也许只是两吊小钱。”老派的满人们特别”讲礼儿”,时刻把”体面”放在压倒一切的地位上,这种”穷讲究”在他们的观念里,是人生在世的一样原则、一种享受,老舍的母亲也不例外;母亲在贫困之中一向乐观,过年包顿饺子也搁不起肉,但是,她总是充满自信地告诉儿女们:咱们的饺子肉少菜多,但是最好吃!苦中寻乐,是下层旗人们非常普遍的特点。老舍一生,经受了比母亲要复杂得多的生存环境,但他待人处事的习性、方式、原则、风度,常常与母亲如出一辙。他毕生乐于救助穷苦

文档评论(0)

bodk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