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并序与秋声赋中拟声词的音韵比较.docVIP

琵琶行并序与秋声赋中拟声词的音韵比较.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琵琶行并序与秋声赋中拟声词的音韵比较

〈琵琶行並序〉與〈秋聲賦〉中擬聲詞的音韻比較 文史科 杞怡靜 緒論 研究動機 中國歷代文學創作中具有音樂性的代表作,以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並序〉、宋朝歐陽脩的〈秋聲賦〉及蘇軾的〈前赤壁賦〉為名。這三篇作品的作者不僅巧妙地運用具體的語言文字描寫抽象的聲音,同時筆者也發覺以上作品的創作背景帶有共通性: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琵琶行並序〉)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前赤壁賦〉) 歐陽子方夜讀書,聞有聲自西南來者(〈秋聲賦〉) 而歐陽脩更扣緊主題,題為〈秋聲賦〉,由此得知其時間發生在「秋夜」。其中屬〈琵琶行並序〉與〈秋聲賦〉有明顯的聲音描摹及音韻結構,具有共同的音樂美。雖然前者是七言古詩;後者是文賦,但兩者皆抒發心情的苦悶與慨嘆,尤其白居易將此心情訴諸倡女託於琵琶聲,擅用重疊詞與雙聲疊韻之技巧,來捕捉音樂之韻味,頗有獨到之處。 研究方法 〈琵琶行並序〉與〈秋聲賦〉這兩篇文學作品,筆者運用語言風格學的方法做分析。語言風格學是本世紀用來鑑賞作品的新法寶,不同於文學風格,例如曹丕《典論?論文》所言文學的體性和特徵:「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及《文心雕龍?體性》所言的八體,就是屬於文學風格。其中黎運漢曾對「語言風格」與「文學風格」作詳盡的釐清: 語言風格與文學風格是兩個不同概念。前者屬於語言學,後者屬於文藝學。……「語言風格」是人們運用語言的各種特點的綜合表現……它既包括文學作品的語言風格,也包括非文學作品的語言風格。「文學風格」是文學作品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上的各種特點的綜合表現。是作家的思想修養、審美意識、藝術情趣、文藝素養等構成的藝術個性,在文學作品中的凝聚反映。 因此文學風格較重視作品整體的、綜合性的評價,多用抽象的形容詞來表達,例如:「婉約」、「豪放」;相反的,語言風格則把重心置於語言材料的分析,較重視個人風格,故二者之間最大的不同在於前者求美;後者求真。由此可知解釋美並非語言風格學的目的,語言風格學只是「如實地」呈現作品的真象,所以語言與作品的關係非常微妙,像白居易、歐陽脩用具體鮮明的語言文字,把所思、所感融入其中,使作品復活於讀者面前,這就是藝術。而語言是由語音、詞彙、句法三者結合而成的符號系統,故語言風格學包含了三個方面:音韻、詞彙、句法。其中音韻風格又可藉由許多途徑來探討:「韻」的音律分析、頭韻的運用、雙聲疊韻的穿插等。詞彙風格的研究法:擬聲詞的運用、重疊詞的應用、虛詞的活用等。句法風格包括:句法的偶化、駢散的使用、文言或白話的句式等。筆者在研究這兩篇作品時,發現皆運用音韻風格和詞彙風格,再者,透過兩篇同樣以聲音為主題作品的比較,見其異同。 擬聲詞的介紹 曾聞唐宣宗弔樂天詩云:「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琵琶行並序〉之所以能夠成為歷代傳誦的名篇,有其特點,那就是白居易在描寫琵琶的聲音上是如此真切動人;而〈秋聲賦〉為何令人有哀傷之感?在於歐陽脩掌握到秋聲的本質含義:「…其在樂也,商聲主西方之音,……。商,傷也;物既老而悲傷。」(〈秋聲賦〉)因此歐陽脩非常有技巧地用語言去模擬帶有悲傷意義的秋聲,故把研究焦點放在模擬聲音的詞彙─擬聲詞。 擬聲詞的意義 擬聲詞是屬於衍聲詞的一類。那麼何謂「衍聲詞」?衍聲詞是依著聲音關係而組合的詞,是把漢字當作音標來使用,所重在音不在義,可說是一種聲音造詞。這類詞可細分為三類:連綿詞、音譯詞、擬聲詞,皆具有以音表義、不可分訓、字形不定等特點。擬聲詞又稱為象聲詞、摹聲詞或狀聲詞,是指用人類語言模擬自然界聲音而構成的詞,也就是模仿客觀事物聲音的一種詞彙。 擬聲詞的特色 擬聲詞是為了模擬自然界聲音而造的,蓋因自然界的聲音無限,而語言與文字皆有限,模擬後確實與真實聲音略有差異,其聲音又因時代、地域、個人主觀音感及民族差異而有別,故有二個特性: 客觀存在的音響,通過我們的耳朵和大腦的詮釋,主觀音感的辨識,而有了擬聲詞。 人類聽到的聲音,必須在任何語言系統中尋找適合的音和適合的字來表達,這樣的模擬,必然會失真。 因此有可能同一聲音會有不同的紀錄,像「關關」雎鳩(《詩經?周南?關雎》)、「間關」鶯語花底滑(〈琵琶行並序〉),同樣指的是鳥鳴聲,卻以不同的文字來表現。除此,亦有不同聲音採用同一詞彙來紀錄的現象,例如: 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琵琶行並序〉) 童子莫對,垂頭而睡。但聞四壁蟲聲「唧唧」(〈秋聲賦〉) 由此可見白居易與歐陽脩同樣使用「唧唧」二字,卻是呈現不同的聲音。筆者認為《文心雕龍?物色》有句話說得好:「屬采附聲,亦與心徘徊。」既然語言比附聲響,是配合內心的感應,只要大家心理認可即可,因為擬聲詞是純表音的,不附加任何意義。 〈琵琶行並序〉與〈秋聲賦〉中擬聲詞所描摹的對象 自然現象的聲

文档评论(0)

zijing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