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度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教师用书北师大版必修.docVIP

2017_2018学年度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教师用书北师大版必修.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7_2018学年度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教师用书北师大版必修

第1课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学习目标: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3.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1.重点: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百家争鸣形成的历史意义。难点:董仲舒新儒学的主张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教材整理1 老子和孔子的思想1.老子(1)主张思想体系的核心和派生万物的根源都是“道”。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万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政治主张:“无为而治”。(2)地位:道家学派的创始人。2.孔子(1)主张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礼”。政治主张:强调统治者要“为政以德有教无类”等。(2)地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图示法理解孔子的思想体系及其关系 教材整理2 百家争鸣1.背景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各派政治势力按照各自的利益和要求积极发表意见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从而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2.主要学派及代表人物(1)儒家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以“仁”、“义”为核心主张性善论认为仁、义、礼、智是人先天固有的;提倡“仁政”、“保民”他的学说主要反映在《孟子》一书中。荀子沿袭儒家的重民思想持性恶论他的学说主要反映在《荀子》一书中。(2)道家:庄子著有《庄子》一书。相对主义是庄子哲学的主要特点。(3)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节用”、“薄葬”反对浪费。墨家信徒多为劳动人民出身生活较为艰苦朴素。(4)法家:法家是反映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思想流派。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主张以“法”治国。3.影响(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大大促进了思想学术的活跃和繁荣。(2)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教材整理3 董仲舒的新儒学和“罢黜百家”1.新儒学体系的形成董仲舒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等学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起来形成新的儒学体系。2.内容(1)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2)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准则。(3)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3.影响(1)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对巩固封建国家的统一有积极作用。(2)儒学从此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董仲舒的新儒学一个核心:天人感应。一个实质:文化专制。两个目的:适应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需要。三点主张:“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知识网络 史论要旨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导致“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促进了我国思想文化的繁荣奠定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儒家提倡“德治”、“仁政”;老庄之学崇尚自然主张“无为”;法家主张奖励耕战推行严刑峻法;墨家提倡“兼爱”、“非攻”、“节用”、“尚贤”。它们都影响了中国文化进步的历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西汉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儒家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探究点一 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史 料 解 读史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为政》 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根据关键信息“为政以德”、“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来归纳孔子和孟子的治国主张。史料二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小国寡民。……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道德经》结合史料二中“无为”、“小国寡民”的作用来分析老史料三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 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韩非子》由史料三中的“以法为本”、“要在中央”、“严刑”、“重罚”来分析韩非子的主张。【史料应用】1.史料【提示】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提倡“仁”;孟子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学说。2.根据史料二分析老子提出了怎样的治国理念。【提示】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3.根据史料三分析针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韩非子提出了哪些主张?【提示】 以法治国加强君主权力实行严刑峻法。【史论拓展】诸子百家思想的差异(1)在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而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3)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而庄子主张“顺自然”。(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而道家则主张“逍遥”的探究点二 董仲舒的新儒学史 料 解 读史料一 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王者承天意以行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董仲舒《春秋繁露》省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baoyu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