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5、离子反应-1
* 思考: 下列物质中是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__ 是非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 ①NH3?H2O ②NaOH ③NaHCO3 ④C12H22O11(蔗糖) ⑤H2SO4溶液 ⑥HCl(氯化氢) ⑦铁 ⑧CH3COOH ⑨SO2 ① ② ③ ⑥ ⑧ ④ ⑨ 一、电解质导电的原因: 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导电 离子浓度越大,导电能力越____。 强 离子浓度 通电后灯泡 亮度 电解质 醋酸溶液 NaOH(aq) 氨水 盐酸 电解质溶质(C、V相等) HCl NH3?H2O NaOH CH3COOH 亮 亮 暗 暗 大 大 小 小 二、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强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中能完全电离的电解质,其特点是溶液中只存在电解质电离后产生的离子。在电离方程式中用“=”连接。 如:HCl = H+ + Cl- NaOH = Na+ + OH- 弱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中只有部分发生电离的电解质,其特点是溶液中既有电解质的分子,又有电解质的离子,在电离方程式中用“可逆号”表示。 “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一定比弱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强”对吗?为什么? 解释:用强弱电解质的理论来解释实验现象 由于C、V相同,电解质n相同,但由于电解质的强弱不同。如:HCl、NaOH是强电解质,在溶液中完全电离,离子浓度较大,导电能力较强,灯泡较亮。而CH3COOH、 NH3?H2O 是弱电解质,在溶液中部分电离,离子浓度较小,导电能力较弱,灯泡较暗。 想一想: 不对,因为溶液的导电能力取决于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稀的强电解质溶液离子浓度可能小于弱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浓度,则弱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强于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 三、强弱电解质的判断: 强酸(如硫酸、盐酸、硝酸等)、强碱(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以及绝大多数盐(包括难溶性的盐,如BaSO4)在水溶液中能完全电离,这样的电解质称为强电解质。 弱酸(如碳酸、醋酸等)、弱碱(如一水合氨等)、难溶性的碱(如氢氧化铜等)等在水溶液中不能完全电离,这样的电解质称为弱电解质。 练一练: 1.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均为弱电解质的是( ),均为强电解质的是( )。 A.H2CO3 Ba(OH)2 H2S H3PO4 B.FeCl3 HCl C2H5OH(乙醇) NH4Cl C.CH3COOH H2S NH3 ?H2O H2O D.Na2SO4 H2SO4 HNO3 KNO3 C D 2.某化合物易溶于水,但其水溶液不导电,则该化合物是( )。 A.弱电解质 B.强电解质 C.非电解质 D.不能确定其类型 C D 四、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 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离子间的反应的方程式叫离子反应方程式。 3.下列电离方程式正确的是( ) A.H2SO4 2H+ + SO4- B.Na2CO3 = Na+ + CO32- C.NH3 ?H2O = NH4+ + OH- D.BaSO4 = Ba2+ + SO42- 五、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1、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关键记住:不可以改为离子的物质: ①难溶物(如BaSO4);②难电离物(弱酸、弱碱等弱电解质, H2O);③气体(CO2、SO2);④单质(Fe、H2);⑤氧化物(Na2O、CuO 等) 3、删:删掉不参加反应的离子; 2、改:把易溶解易电离的物质改成离子; 4、查:检查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和电量守恒; 2、分别写出硫酸氢钠、碳酸氢钠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想一想: 1、CaCO3是一种难溶的化合物,溶液中其离子的浓度较小,导电能力极差,所以它为弱电解质,对吗?为什么? 不对,因为CaCO3虽然难溶于水,但是其溶解的那部分是完全电离的,所以溶液中离子浓度很小,导电能力极差! 强调:酸式盐的电离: 强酸酸式盐:KHSO4 = K+ + H+ + SO42- 弱酸酸式盐:NaHCO3 = Na+ + HCO3- 微溶物:若为澄清溶液写成离子形式; 若为悬浊液一般写成化学式。 H++OH-=H2O; HCO3-+OH-=H2O+CO32-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