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史研究生考试重点.docx

  1.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当代文学史研究生考试重点

当代文学史研究生考试重点一、简述“十七年文学”赖以产生的社会风尚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案:建国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广泛深入的普及,各种社会改造和思想教育运动取得的巨大成效,以及在新的经济基础上建立的新的社会关系和思想观念,从根本上改变了这期间的社会风尚,形成了50、60年代特有的一种团结、和谐、热情、乐观和积极、进取时代风尚。这种新的时代风尚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主人公态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不但在国际国内造成了巨大的政治影响,而且也给中国人民注入了巨大的心理能量。其二,是集体主义精神。其三,是理想主义激情。二、如何看待文革期间的文学思潮?答案:严格说来,文革期间并不存在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思潮。所谓文学思潮,只是盗用文学的名义,实质上却是一种普遍泛滥的极左政治思潮。这种潮流如果要冠以文学思潮的名称的话,就可以叫做“政治文学”的思潮。这种“政治文学”的思潮,集中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其一,是以《纪要》为代表的对既往的文学传统和文学成就的全面批判和全盘否定。其二,是以“样板戏”的创作经验为代表的违反艺术规律的理论戒条。文化大革命中对上述“政治文学”的思潮的抵制力量是极为微弱的。在这样严峻的情势下,唯一存活下来并对后来的文艺发生过深远影响的,是一股处于“地下”或半“地下”状态的文学潮流。 二、继批判胡风的文艺思想之后,本期关于现实主义问题的理论探讨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案:在批评和批判胡风的文艺思想之后,本期关于现实主义问题的理论探讨仍然集中在如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上:其一,是从理论上辨析“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定义的缺陷和由此所造成的阐释与理解的混乱。其二,是在时间中反对创作的公式化、概念化和理论批评中的教条主义倾向。本期关于现实主义问题的理论探讨存在着一以贯之的内在联系。本期关于现实主义的诸多理论问题,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新时期,才得到正确的评价,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也在一个新的意义上,重新成为新时期最初一个阶段文学发展的理论方向。一、 试析“十七年文学”中政治抒情诗的特点。答案:就历史渊源而论,“政治抒情诗”的滥觞应当是早期革命诗歌,早期革命诗人如蒋光慈、殷夫等的诗歌创作,往往注重选取国内外重大的政治事件和历史场景作题材,表达他们的体验、感受或歌颂、赞美之情。而且作为抒情主体,他们所表达的也不纯粹是个人的情感,而是联系着一个阶级或阶层,是站在一个政治群体的立场上说话。这些有别于一般抒情诗的特殊的抒情要素,经过了抗战期间的朗诵诗运动的发展,又与朗诵诗所要求的直抒胸臆、琅琅上口和富于鼓动性等诸多特征结合起来,在这期间,基本上奠定了“政治抒情诗”的最初艺术基调。本时期的“政治抒情诗”即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抒情诗的艺术形态。  本时期的“政治抒情诗”创作在50年代初主要是以新中国的成立这一划时代的历史时间为题材,表达诗人对这一伟大历史转折的经验和感受。代表作主要有郭沫若、何其芳和胡风等人的作品。《新华颂》(郭沫若)、《时间开始了》(胡风)、《我们最伟大的节日》(何其芳)等诗作以欢庆和赞颂的情感为基调,类似于古代的“颂”体和某些“大赋”,是一种赞颂型的“政治抒情诗”,故又被人称作“颂歌”。它开创了本时期“政治抒情诗”的艺术风气,对此后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0年代中期是“政治抒情诗”在艺术上的创造期。贺敬之的《放声歌唱》继续了赞颂型的“政治抒情诗”的创作。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组诗则创造了一种鼓动型的“政治抒情诗”。他们的诗歌创作融合外来影响和古典传统,将“政治抒情诗”的各基本抒情要素发展成比较成熟的抒情模式,使“政治抒情诗”成了一种引人注目的独特的抒情诗的形态。  从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政治抒情诗”的创作日益繁荣,郭小川进一步把上述抒情模式转换成一种新的“辞赋”体,贺敬之则继续以上述抒情模式创作出了新的更有力度的作品。但这时的“政治抒情诗”已染上了较重的理念成分,属于一种政论型的“政治抒情诗”。而且,这时的政治理念本身又存在着太多的极端偏向,加上在这种流行的创作风气中,“政治抒情诗”原有的抒情模式已日益僵化,在艺术上未有更新的探索。这种趋势,必然要导致“政治抒情诗”在“文化大革命”中不可避免地走向最后的瓦解和衰落。 二、谈谈“十七年文学”中的叙事诗创作。 答案:本时期诗歌在50年代中期出现了一个“政治抒情诗”和“生活抒情诗”创作的高潮,相对而言,叙事诗的创作就比较沉寂。但在这个过程中,也不乏一些成功的收获。特别是一些年轻诗人根据少数民族民间传说创作或整理的叙事诗作品,如韦其麟的《百鸟衣》、白桦的《孔雀》和公刘参与整理的《阿诗玛》,以及郭小川的一些以革命历史为题材创作的自由体的叙事诗如《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一个和八个》等等,格外引人注目。这些叙事诗一方面说明当代叙事诗创作仍然十分重视民间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