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化的基本概念与特征
第一章
文化的基本概念与特征
?学习目标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学生应了解或掌握如下内容:
1.什么是文化;
2.文化有哪些特点;
3.文化的类型与形态;
4.文化与创意策划之间的关系。
导言
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生活中创造和留存的产物,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行为方式、思考习惯、价值观念、文学艺术等万象的总概。它既包括有形的文字、书法、雕刻、建筑、城市等物质层面的符号性内容,更包括习俗、宗教、艺术、制度等精神层面的观念性内容。文化具有地理性、主观性、创造性、时空性、框架性等特点。文化的类型可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予以区别。在不同社会阶段的认知水平下,文化存在于不同的形态之中。在现代社会中,文化的传承推广需要一定的创意策划予以协助,同时,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利用也有助于创意策划的展开。
第一节 文化的含义与特点
一、文化的含义
关于文化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文化,有关文化的各种定义至少有百种。
从原始的意义上看,中西古代的“文化”观是截然不同的
(一)中国人对“文化”的理解
中国《周易彖传》有所谓:刚柔交错,天文也;观乎天文以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意是说,天生男女,男刚女柔,刚柔交错,这是天文,即自然;人类据此而结成一对对夫妇,又从夫妇而化成家庭,而国家,而天下,这是人文。天文是指天道自然,人文是指人际之间纵横交织的社会关系、人伦规范和风土民情等。治国者必察天道自然的运行规律,明耕作渔猎之时序;把握现实社会中的人伦秩序,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等级关系,使人们的行为合乎文明,由此推及以。宋代程颐对此的解释是: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天文,谓日月星辰之错列,寒暑阴阳之代变,观其运行,以察四时之速改也。人文,人理之伦序,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贲之道也。可见,当时中国人文化是通过了解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的方法。
文化正式出现刘向《说苑指武》说: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夫下愚不移,纯德之所不能化,而后武力加焉。意谓圣人治理国家是先利用文化和道德使众人服然后才运用武力文化一词最早出处
在此之后,人们大抵就在文治教化、文德昌明的意义上开始了“文化”一词的使用,如六朝齐人王元长在其著名的《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中歌颂“大齐”的丰功伟绩时就有:“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泽普汜而无私,法含弘而不杀。”的句子。西晋诗人束晳的六首《补亡诗》的最后一首《由仪》,讲为政的原则,就是以“文化内辑,武功外悠”作为全诗的结束。古人对“文化”这种规定意义的使用从汉唐一直持续到清代。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表述的“自身而至于家国天下,制之为度数,发之为音容,莫非文也”,基本上就是代表了人自身的行为表现和国家的各种制度都是“文化”的含义。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多是在“文治教化”的意义层面使用“文化”一词的,其中的精神内涵远大于物质内涵。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文化概念在清末民初。像许多其他新名词一样,经过日文而进入汉语。梁启超是近现代以来最早使用文化的学者之一。他在1901年发表《义和团有功于中国说》一文,两次使用了文化一词:
(二)西方人对“文化”的理解
英语中的“culture”一词最早出现在 1690 年安托万菲雷蒂埃的《通用词典》中,其为人类为使土地肥沃,种植树木和栽培植物所采取的耕耘和改良措施这类活动与物质的自然界紧密关联是一个全然的物质过程此时西方人观念中的文化被用来隐喻人类的某种能力。
世界近代思想文化史上影响巨大的意大利哲学家维柯(1668—1744年)在其《新科学》中指出,人类创造的世界是一个文化的世界,这个世界与自然界有本质的不同。他认为,国家、政体、社会、机制、宗教、习俗、规范、艺术等都属于人的创造。他还认为,人类有共同的文化起源,但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1694—1778年)在其《论民族道德和精神》中认为,人在把握自然环境中的创造精神构成了文明的根基,人的习俗远大于自然的领域,它延伸到道德、风情和所有的习惯中,这些非自然的领域形成了文化的主体。
德国哲学家康德(1724—1804年)在《判断力批判》中给“文化”下的定义是“一个理性的实体为达到最高目的而进行的能力创造”,这种“创造”是指人从受自然能力统治的“原始状态”向人统治自然能力的状态的逐步发展和转变的过程以及结果。因此,在康德的论证中,“文化”不仅是个人的道德完善和精神发展,也是一个民族生活方式的最高阶段。
德国哲学家和浪漫主义的先驱赫尔德(1744—1803年)在其《语言的起源》中认为,人首先是文化的创造,而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存在。人与动物的本质不同在于人有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使人能够清醒自觉地反思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