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对于大家都说好的东西我总.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对于大家都说好的东西我总

自述 倪有鱼 一、 我从小就有这样的习惯:到人多的地方就会紧张;对于大家都说好的东西我 总是不自觉地想想它们的反面;很多人都去做的事情我往往没什么兴趣。我似乎 在年纪很小的时候就明白了事物的“两面性”这个道理,并且总是在矛盾的思维 辩论中企图判断其“根本属性”,虽然我是很晚才明白这些词的意义。在艺术学 院读书时我大概算是专业最好的学生之一,但是我至今没有拿到学位,因为我没 有参加国家的英文四级考试;毕业后我辞职在家画画,仅仅就是因为上班占用了 我绘画的时间,但却没有准备把艺术当作职业;现在,我不知不觉变成了一个所 谓的“艺术家”,并且被归为 “当代艺术”的范畴,老实说我至今也没有真正弄 懂“当代艺术”的定义。 在艺术上我总是很警惕“个性”、“创新”这类词汇,这是在我们周围被用得 最多的词汇之一,然而通常情况下,一个词被用滥的同时就意味着被滥用了。在 我看来,所谓的“艺术”创作,归根结底是关于某种文化的思考和表达,而如果 要来探讨文化,首先要探讨的是文化的共性:中国文化的共性是什么?西方文化 的共性是什么?东西方文化的共性又是什么?我们之所以总是能够凭着眼睛去 判断一件艺术品的高下,无论是通过视觉感受还是逻辑分析,这些经验都来自于 我们对于文化共性的认知。而一个优秀的艺术家与一个精神病人的本质差异恐怕 也正在于此。如果不把握共性,个性就无从谈起。从某种意义上说,个性只不过 是每个人对于共性的特殊理解。 那么“创新”呢,从哲学范畴里来看,我们在文化上哪里有什么创新,有的 只是根据不同时代特点而进行的发展和改良。这恐怕才是当今的艺术区别于以往 任何一个时代艺术的魅力所在。而我们现在的“当代艺术”最终还是要变成“传 统艺术”。 这仅是我个人的认知,所以有时候我并不在意“当代”或是“不当代”,而 更关心“艺术”或是“不艺术”,或者说“文化”或者“没文化”。从中国山水画 的历史上看,元代人学习宋代人,明代人学习元代人,清代人再学习明代人,山 水的图式仍然是在看似简单地在三远法的构图中,组织搭配几棵树和几块石头的 关系。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的传统艺术千百年来好像从未发生过大的变革和创新。 然而,专业的鉴赏者在面对一张具体的作品时,总是能够准确判断其相应的时代 (即所谓“宋画”,“元画”),哪怕是像董其昌这样标榜着“临董源”、“仿赵孟頫” 或是 “拟云林”,一出手还是自家的笔性。换句话说,一个时代总有一个时代的 大格局,一个艺术家总有一个艺术家的微妙特性,真正要模仿也不那么容易。这 个规律不仅仅适应于中国语境,在西方语境下看何尝不是如此?杜尚早期学习过 印象主义和立体主义的绘画,且画得很好,他是差不多36 岁以后才放弃绘画, 做了很多颠覆绘画的尝试。然而到现在,差不多一百年过去了,我们并没有因为 杜尚的伟大而停止绘画,也不会仅因为追随了杜尚而创作出如他一样对美术史重 要的装置。其实无论东方或是西方,好的艺术家往往都是在有意无意间进行着“恩 将仇报”的事业,只是各自 “沐恩”的机缘不同,“仇报”的手段各异罢了。 二、 在过去的很多年里,我一直坚持用最古老的方式学习研究传统中国艺术,尤 其是山水画和书法,几乎是我的日常功课。但是我从未指望成为一个山水画家或 是书法家什么的。今天中国的很多山水画家和书法家,为了职业的生计刻意“创 新”,演变出很多肤浅的“现代山水”和“现代书法”图式,说白了那仅仅是用 毛笔画风景和写字,并没有什么玄乎。对宋元绘画和书法的研习,于我而言只是 不停地阅读、临写的循环,我每天浸泡其中,有点类似于禅宗里面“水滴石穿” 的渐修方式,而并非直接搬运到创作中来。 我曾在我的本科毕业论文里谈及对于中国画现状的一些思考,并对未来中国 艺术出了“分道扬镳,殊途同归”的观点。虽然其中很多论证今天看来显得粗 浅,但我至今仍然坚持这个观点。在我看来,中国的传统绘画就像昆曲和京剧, 是在过去特殊历史语境下产生的艺术,如果刻意追求“创新”,发展成“革命样 板戏”或是流行戏曲,就失去了其本身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又好比中国古代 使用文言文而我们现在日常所用的却是普通话一样,传统的中国画形式从语境上 讲已渐渐不能满足艺术家对于日常生活的思考,至少在表达上已经不够敏感。我 们每天都在现代生活中接收各种信息,获得不同观念,对于艺术家而言,我们的 表达方式有了更多元的选择。从这个角度说,我们的话语似乎比以往任何一个时 代都更贴近“人性”。而这一切并不与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相矛盾,相反,传统 中国艺术的内在精神却可能在越来越多不同形式的作品中“投胎转世”。作为

文档评论(0)

laolao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