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东亚的端午以药物为中心周星爱知大学
东亚的端午:以“药物”为中心
周星
(爱知大学)
韩国在2005 年将其“江陵端午祭”申报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并获得了成功,
这件本该令人高兴的事情,却意外地成为刺激中国公众的文化民族主义情绪大迸发的导火索。
据说有一位中国民俗学者以此为由头,向文化部提出了希望中国政府也能够重视祖国的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要求和建议。实际上,在网络舆论中确实曾经出现过某种程度的“嫌韩”情绪,
与此同时,更多的不满则是指向中国政府及其文化政策的。在某种意义上,也正是在中国公
众日益高涨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和压力之下,中国政府加快了对文化政策的改革和调
整。2006 年 5 月,端午节几乎是毫无悬念地被列入中国的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紧接着从2008 年起,端午节成为中国的法定节假日;进一步到2009 年9 月,中国政府向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也获得了成功。中韩民俗学者
对于围绕着端午而在两国民众之间造成的严重误解、误读,究竟应该如何去面对?由此一课
题意识出发,本文拟就或可超越“一国民俗学”之局限的“比较民俗学”以及在其基础之上
①
的“东亚民俗学”的可能性进行初步的探讨,以期待各路方家的指教 。
描述东亚端午的两种视角
长期以来,中国的“端午节”、韩国的“端午祭”和日本的“端午节供”或“端午节句”
②,基本上是由东亚三国的民俗学者们分别在各自国家内部的民俗学框架之中予以归纳和表述
的。在此,我们把“一国民俗学”视为描述端午的第一种视角。端午构成了东亚三国各自年
节岁时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这种年节岁时的体系化可被认为是各国民众之生活文化的基本
节奏和脉络,也是各自国家传统文化的主轴。东亚三国的民俗学尽管各有历史、各有特点,
有比较发达和不太发达的区别,但基本上都是属于各自民族国家的学科,分别承担着为各自
民族国家建构其国民文化提供历史性依据和民族性传统之基础的任务,因此,也都和各自国
家的文化民族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换言之,由于分别是在“一国民俗学”的体系之内
讲述端午的,端午成为东亚三国各自的文化民族主义的“资源”,并不令人感到奇怪,因为“一
① 本文系提交给“国际人类学论坛(FIA)东京大会”(2013 年5 月17-19 日,东京,日法会馆)
的专题学术论文。
② “节供”:又叫做“节句”。在日语中,是指在特定的节祭时供奉给诸神的以食物为主的供品;
后来,这一用语也被用来指称节祭本身。端午曾经是日本古代从中国接纳的“五节供”(人日、上
巳、端午、七夕、重阳)之一。
1
国民俗学”的基本理念,就是要将各自国家传统的生活文化予以体系化,并努力使之成为各
自国家现代国民文化的重要依托。由此看来,对于中韩之间围绕着端午而形成的“异文化”
彼此之间的误读和误解,各相关国家的民俗学和民俗学者实际上是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长
期以来拘泥于“一国民俗学”的民俗学者们,对于此类新问题眼下尚处于束手无策的状态。
中国民俗学者虽然部分地也大体上了解韩国江陵端午祭的独特性,却无法向更广泛的中
国知识界予以说明,或无力引导国内媒体及大众的文化民族主义舆论导向。长期以来,中国
民俗学在描述自己的端午节时,基本不需要关照韩国、日本、越南等东亚国家的端午,除非
端午成为跨文化专题研究的对象,或者要以端午来论证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影响力,或者
需要用它来论证中华文化的卓越和建构中华文化之优越感的时候。这类有限地提及东亚其他
国家和地区端午的论述,通常是强调端午的中国起源,强调各国和地区端午事象和中国端午
的一致性,而对于各国端午在地化和本土化的特点,对于端午的多样性,要么无知,要么无
视或忽视,要么轻描淡写。由于缺乏对邻国的兴趣,中国民俗学对端午之类民俗事象的跨国
比较研究尚缺乏基础性的能力。
中国民俗学在描述国内的端午节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往往不能够很好地处理端午民俗的
地域独特性和端午文化整体性之间的关系,或者把某个地区(例如,汨罗等)端午事象的特
点放大描述成为全国性、甚至是“中华”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