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12章女性主义治疗.ppt

  1. 1、本文档共7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12章女性主义治疗

第12章 女性主義治療 小組成員: U9215023 許曉湞   U9416325 李科華 G9425710 林虹伶   U9323532 謝佳儒 代表人物 Jean Baker Miller(珍?貝克?米勒)小傳  將理論延伸應用到心理治療中更為複雜的議題,包括歧視異性、社會行動與職場轉換。 代表人物 Carolyn Zerbe Enns(凱洛琳?哲畢?恩斯)小傳 她致力於探索多樣化女性主義治療理論,提供實務運用,並確信女性主義理論取向對於女性主義治療者實務會有深遠的影響。近幾年來,她的工作重點轉向世界各地,宣導多元文化取向之女性主義治療與實務的重要性。 代表人物 Oliva M. Espin(奧莉娃?M?亞斯賓)小傳 他率先研究女性主義治療的理論與實務,對於不同文化背 景女性的適用性。並針對心理學中多元文化的議題,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教育與訓練工作。 代表人物 Laura S. Brown(蘿拉?S?布朗)小傳  女性主義治療協會的創辦人之一,該協會的宗旨是以女性主義治療協助提升女性地位。 第一節 導論 報告者: U9215023 許曉湞 導論 女性主義治療將「性別」和「權力」視為治療歷程的核心。 大部份接受諮商的個案都是女性,大部份在心理治療領域中擁有專業水準的也是女性。 文化無可避免的造成了人們生活的社會政治現實(sociopolitical reality),包括享有特權的強勢團體對待其他異質性團體的方式。 歷史與發展 女性主義治療的發展是草根性的。 可追溯至1960年代的女權運動。 ?小型的婦女團體及結成「意識覺醒」(conscious-raising)團體,促使每個女性覺察到他們並非如自己所見的孤單。 歷史與發展 他們遵循意識覺醒團體的規範,組織起女性主義治療團體,在安全的環境下、運用新技術、建立全新的存在感以達成目標,包括去階級性結構(nonhierarchical structures)、資源與權力平等共享、賦權(empowerment)等。 他們將治療者視為互相對等的夥伴,相信個別諮商也能引發有效改變。 歷史與發展 70年代末期,女性主義治療者仍尚未發展出一套清晰的理論,反而比較像是一種有別於主流治療取向的另類觀點。 1980年代較為顯著的是,女性主義治療開始努力去定義自身為獨立運作的實體理論。此時實施女性主義治療最常用的方式仍是個別治療。 第二節 主要概念 2-1 人性觀 2-1 人性觀 Worell和Remer(1992)將女性主義理論與傳統理論相互比較,描述女性主義理論具有下列建構: 1.性別中立(gender-free):男性和女性之間的行為差異,乃是社會化過程所造成的差異,而非所謂「真正」的本質差異 2.變通性(flexible):利用個人或團體諮商的概念或策略,協助個案能去應對環境中的事情。 3.互動論 (interactionist):釐清個人與環境之間的互動,不把問題都歸因在個人的感覺與行動上面。 4.全人發展取向(life-span-oriented):人格行為型態隨時都有可能改變,沒有定型。 2-2 女性主義對人格發展的觀點 Chodorow(1978,1989) : 婦女身為孩童最原始、直接的養育者與照顧者,正是男女之間心理差異的起源 Gilligan(1977):女性的自我意識與道德感,是以對他人的照顧」與「對他人的責任」為基礎,緊密地深植於文化脈絡之中。Gilligan (1982):女性偏好關係取向,男性則偏於獨立取向。 關係自我理論(self-in-relation theory):女性的「自我意識」多賴於他們的人際聯繫狀況而定。 2-2 女性主義對人格發展的觀點 Sandra Bem(1981,1983,1993)提出的「性別基模」(gender schema)為女性發展提供了另一個觀點。 Kaschak(1992):使用「性別化生活」 (engendered lives)來描述她的看法。 Basow強調,性別刻板印象乃是社會控制的強力運作結果,但女性仍可選擇順從、為社會所接納,或是反叛、並處理被社會排斥的後果。 傳統的刻板印象仍普遍存在於我們的文化中。 Corey和Corey(1997)摘要出五個與傳統角色有關的特徵: 1.人們期待女人要比男人表現出更多的溫暖、善於表達以及撫育等特質。 2.女人不該表現出獨立的心靈。 3.女人在傳統上被看作是情緒化、靠直覺的,而不是理性、講邏輯的。 4.傳統上,女性角色要有某些特質才符合人們的期望。 5.人們認為女人「天生」就比較在乎人際關係而對成就較沒興趣。 女性主義治療者教育他們的當事人:如果毫不批判地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