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季常见病害的病状及防治方法.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月季常见病害的病状及防治方法附上,您可对照实际情况参考,也便于您在今后遇到其他症状时及时查询。 2fi0f6c5c K7 一、白粉病月季白粉病是普遍发生的病害。高湿和干旱易发病,在5~6月和9~10月发生严重,发育最适温度为17~25℃。叶背出现白色粉状霉层,叶下面逐渐变成淡黄色斑,以后叶片皱缩、扭曲,病叶枯黄脱落,病重者不能开花。病菌以菌丝的形式在休眠芽内越冬,经风传播,在阳光不足,空气湿度高,排水不良时,病害发生严重。病原为蔷薇单丝壳菌(Sphaerothecapannosavar.rosae)。白粉病菌可侵染叶片、叶柄、花蕾及嫩梢等部位。初期,病叶上有褪绿黄斑,逐渐扩大,边缘不太明显。叶背病斑处着生一层白色粉状物。嫩叶染病后,叶片易反卷、皱缩、变厚,有时变为紫红色。叶柄及嫩梢染病时,被害部位稍膨大,反向弯曲。花蕾染病时,表面覆盖白粉霉层,花姿畸形。植株严重感病时,叶片黄化、皱缩、脱落。当老叶脱落后,新生叶片会继续受害,致使植株衰弱,开花不正常或不能开花,失去观赏价值。白粉病菌以菌丝体形式在病芽、病叶或病枝上越冬,有些以闭囊壳形式越冬。第二年,病菌随芽萌动而开始活动,侵染幼嫩部位,产生新的病菌孢子,借助风力等方式传播。病菌在月季生长期可不断进行再侵染。 露地月季,白粉病以春季(5~6月)和秋季(9~10月)发生较多,为发病高峰期。北部地区主要在春季危害,秋季发生量少。温室栽培月季,白粉病可周年发生。室温在5℃以上时,白粉病便可发生危害。气温高、湿度大、闷热、通风差时发病较重。月季品种间抗病性有明显差异。通常,光叶的、蔓生的、多花的品种较抗病,但大多数月季品种是感病的。 防治措施:在温室栽植月季时应注意通风,控制湿度,从而控制发病条件。加强肥水管理,提高抗病力。小面积或家庭栽培月季,应仔细检查病芽、病叶,及时剪除并销毁。应该在病区或病株喷布化学杀菌剂进行防治。喷国光黑杀3000-4000倍,粉必治1500~2500倍,必治2000~3000倍,复配制剂,不易产生抗性,效果好,对病重植株可以再喷一次,间隔10天左右。 二、黑斑病月季黑斑病是世界性病害,危害十分严重。叶片上初为褐色放射状斑点,扩大后病斑圆形,紫褐色,且病斑上发黑色小点,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上越冬,经风雨传播,直接侵入,发病最适温度为24℃,在环境潮湿、荫蔽、光照不足、通风不良、肥水不当等情况下,都会加重发病。适温、高温、多雨时严重。每年在梅雨时期和11月份出现发病高峰。病原为蔷薇双壳菌(Diplocarponrosae),病菌主要危害叶片、嫩枝和花梗等部位。叶片受侵染后,叶面出现紫黑色圆形病斑,或不规则(放射)状斑。病斑边缘为紫褐色或红褐色,放射状。病斑上着生许多黑色小粒体,即为分生孢子盘。病斑往往几个连在一起。病部周围叶肉大面积变黄,病斑成为带有绿色边缘的小岛。病叶易于脱落。病害严重发生时,整个植株下部乃至中部叶片全部脱落。病菌的无性阶段最为常见。分生孢子盘着生于寄主表皮下,成熟时突破表皮。孢子盘为黑色,呈轮纹状排列。分生孢子梗短,分生孢子为椭圆形或长卵圆形,无色、双胞,两个细胞大小不等。黑斑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在病株或落叶上越冬。分生孢子借助雨水或喷灌水飞溅传播,昆虫也可传播。在潮湿情况下,叶片上分生孢子在6小时之内可萌发直接侵入。潜育期为7~10天。在多雨、多雾、多露天气易于发病,新移植的小植株,根系少,植株衰弱,极易发病。月季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很大,一般浅色花、小朵花以及直立性品种易于感病。防治措施: 及时剪除病枝残叶,集中烧毁,杜绝病源。②生长期间可用英纳750~800倍液,松尔500~600倍液,20%托布津或50%多菌灵800倍液,每周喷雾1次。 三、霜霉病月季霜霉病是月季栽培中较重要的病害之一,发生较普遍,国内、外均有报道。除月季外,还可为害蔷薇属中的其他花卉。适宜的温湿度对病害发生较为重要,孢子传播的适宜温度为10-25℃,相对湿度为100%。游动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18℃左右,温度高于27℃易失活。相对湿度大有利病害发生与流行。露地栽培时该病主要发生在多雨季节,温室栽培时主要发生在春秋季,因昼夜温差较大,若温室不通风,湿度较高,叶缘易积水发病。病原为蔷薇霜霉(PeronosporasparsaBerk.),属真菌鞭毛菌亚门,霜霉属。该病为害植株所有地上部分,包括叶、茎、花梗、花萼的花瓣。叶片最常受害,形成紫红色至暗褐色不规则病斑,边缘色较深,有时叶部病斑呈现似被杀虫剂或化肥灼伤状。花梗、花萼或枝干上受害后形成紫色至黑色大小不一样的病斑,感病枝条常死亡。花瓣较少受侵,若受害后出现褐色病斑。发病后期,病部出现灰白色霜霉层,即为病菌聚生的孢子囊梗和孢子囊。有时该病易与白粉病混淆,但霜霉病粉层常铺满整个叶片。病菌在患病组织或落叶中或以菌丝在茎部皮

文档评论(0)

xina17112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