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地的学术教程.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七)、公羊学派 清朝中后期,由于西方文化的深入以及清朝统治者的腐朽,以常州为主的一些开明的知识分子利用《春秋公羊传》经义,自成一派称公羊学派或常州学派 思想:提倡今文经学,主张变革 代表人物:庄存与、刘逢禄、宋翔凤 常州学派治经从《春秋公羊》入手,发挥公羊学说中某些入世变革思想,对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想体系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 第五节 近代吴地学术 由于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清王朝日益腐朽。中国知识分子开始觉醒反抗,吴地知识分子也顺应时代的潮流,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主张,成为改良思想的策源地之一。 一、吴地成为改良思想的策源地的原因 一、工商业发达,明中叶以后资本主义已在此萌芽。 二、吴地是我国东南乃至全国的文化中心。 三、吴人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也逐步开始接受西方人的意识形态,出现了改良派思想家。 改良派思想家 龚自珍 冯桂芬 王韬 薛福成 马建忠 薛福成(1838.4.12-1894.7.21)字叔耘,号庸庵。江苏无锡宾雁里人。出生于书香门第、官宦之家。近代散文家﹑外交家。自幼即受时代影响﹐广览博学﹐致力经世实学﹐不做诗赋﹐不习小楷﹐对八股尤为轻视。薛福成一生撰述甚丰,著有《庸庵文编》四卷、《续编》二卷、《外编》四卷、《庸庵海外文编》、《筹洋刍议》十四卷、《出使四国日记》六卷、《续刻》、《庸庵笔记》、《出使奏疏》二卷、《出使公牍》十卷等书。 薛福成的著作基本上均已编入《庸庵全集》。 二、近代朴学的发展 清朝末年吴地传朴学薪火者当推俞樾与章太炎。 随着汉学的兴起,清代的传统学术研究从以求实切理为帜志,并崇尚朴实无华的治学风格。明末清初,在顾炎武、黄宗羲等学者的影响下,朴学在与宋明理学的对立和斗争中发展起来,注重于资料的收集和证据的罗列,主张“无信不征”,以汉儒经说为宗,从语言文字训诂入手,主要从事审订文献、辨别真伪、校勘谬误、注疏和诠释文字、典章制度以及考证地理沿革等等,少有理论的阐述及发挥,也不注重文采,因而被称作“朴学” 。 俞樾(1821-1907),字荫甫,自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人。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他是现代诗人俞平伯的曾祖父,章太炎、吴昌硕、日本井上、陈政皆出其门下。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后受咸丰皇帝赏识,放任河南学政,被御史曹登庸劾奏“试题割裂经义”,因而罢官。遂移居苏州。 章太炎(1869.1.12 -1936.6.14),原名学乘,字枚叔,以纪念汉代辞赋家枚乘。后易名为炳麟。因反清意识浓厚,慕顾绛(顾炎武)的为人行事而改名为绛,号太炎。世人常称之为“太炎先生”。早年又号“膏兰室主人”、“刘子骏私淑弟子”等。中国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思想家,史学家,朴学大师,民族主义革命者。 三、文史研究的拓创 辛亥革命前期到民国前期,欧风渐炽,学者开始接受新的观点,以新的方法来研究文史。 王国维、顾颉刚等就是这些学者中的一员。 王国维认为“学术之发达存在于独立而已”,肯定了学术的自由与独立价值。开创了新的领域与方法。他提出要把地下发掘与文字材料互相释证,要将异族古籍与中国旧籍互相补证,要取外来观念与固有材料互相参证。 在治学途径上,提出三种“境界说”,你知道是哪三种吗? 四、新文化运动与吴地 在新文化运动中,一些如《新青年》的中国刊物开始在吴地流传,本地亦办有许多进步刊物,如无锡的《双周评论》,苏州的《妇女月刊》对宣传新文化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吴地新文化运动中的那些学者 钱玄同(1887-1939)浙江吴兴人。原名夏,字中季,少号德潜,后更为掇献,又号疑古、逸谷,笔名浑然。常效古法将号缀于名字之前,称为疑古玄同。五四运动以前改名玄同。吴越国太祖武肃王钱穆之后。1887年9月12日出生,浙江湖州人。1939年1月17日因右脑部溢血在北京病逝。早年留学日本,曾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五·四”时期参加新文化运动,提倡文字改革,曾倡议并参加拟制国语罗马字拼音方案,是我国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 刘半农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1911年曾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后在上海以向鸳鸯蝴蝶派报刊投稿为生。1917年到北京大学任法科预科教授,并参与《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积极投身文学革命,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1920年到英国伦敦大学的大学院学习实验语音学,1921年夏转入法国巴黎大学学习。1925年获得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所著《汉语字声实验录》,荣获法国康士坦丁·伏尔内语言学专奖。1925年秋回国,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讲授语音学。 吴地学术特点小结 1、重视外来文化营养的吸收 2、吴地学术与社会现实发展密切相关 3、吴地学术依托教育而发展 4、吴地学术崇尚思辨,注意逻辑实证 吴地学术在华夏学术史上的地位? 吴地的

文档评论(0)

精品课件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