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分析:社交网络时代?隐私在死亡
论文类别:计算机?-?互联网研究上传时间:2015/6/13?16:37:00论文作者:未知?
?
(讯)随着社交网络的兴盛,我们的时代已经不是零隐私时代,而是负隐私时代,——我们的隐私一方面受到无所不在的窥探,另一方面更多的隐私,却是我们自己在朋友圈或者微博中拱手相让,大到地址信息、信用卡号码,小到你的吃喝拉撒。隐私权“已经没有了,就消失在你毫无防备地敲打下键盘的那一刻。”
看完洛丽·安德鲁斯的这本《我知道你是谁,我知道你做过什么:隐私在社交网络时代的死亡》,我颇有胆战心惊的感觉。
在这个扁平化的网络时代,不管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朋友圈,“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夫妻双方可能天天为对方点赞秀恩爱,生活中却各自坐在沙发角落玩手机;数年未见的朋友相聚一堂,不是相谈甚欢,而是抱着手机互相点赞、圈来圈去。视频如此发达,家书再也不会抵万金,没有网络烽火也连不了三月。
而对于那些大V,他们的网络生活看上去可能会更有意思一些。随便发个表情,都能迎来万千转发和赞誉。每天一睁眼,数不清的评论和私信潮水般涌来,使他们觉得自己越来越像个大人物,有皇帝批阅奏章的感觉。
离我们稍为遥远的是,警察可能正在一边玩朋友圈,一边通过社交媒体来搜索犯罪情报;而犯罪分子也可能一边发微博,一边通过类似“休假”、“旅游”这样的关键词来物色作案目标。
而在移动终端的另一端,则是数据整合商和社交网络运营商的联盟。数据整合商会通过各种方式采集用户的检索信息,然后通过这些信息,将用户归入特定的群体中。商家则通过这些信息,通过社交网络运营平台,向你提供定向广告。即便你这次什么都不买,不代表你永远什么都不买,更不代表你不会顺嘴推荐给你的朋友,注意力本身已让有关产品受到注意,长远来看商家和平台都还有钱可赚。
对于中国读者来说,这确实就是我们日常的网络生活,甚至就是我们日常的生活。尽管这本书讨论的主要是脸书等社交媒体在美国的运作及影响,但就本书讨论的问题而言,我们却一点也不隔膜。
隐私的消亡
这本书的主题之一,是揭示脸书帝国对隐私权无微不至的挑战。身为法学教授,洛丽·安德鲁斯在这本书中,引用的美国各级法院的大量相关判例,为行文提供了鲜活的资料,作者始终也没忘记从法律的角度寻找出路。
安德鲁斯认为,脸书不仅仅是对政府职能的补充,其本身就构成一个拥有独立经济体系和管理条例的国度。脸书尽管贵为“国家”,但却不是民主国家,“它单方面重新定义了社会契约——使原来隐私的变为公开的,原来公开的变为隐私的;第三方想要获得关于个人的隐私信息易如反掌。”“我的每一个动作都神不知鬼不觉地被记录了下来,并有数据整合商对它们进行分析,然后将整理好的信息卖给一些公司,其中很可能就包括我正想要起诉的那家。对于这一侵犯隐私和安全的行为,我不但被蒙在鼓里,还完全束手无策。”
举例而言,警察就很容易通过社交媒体,来展开在传统社会他们无法擅自进行的调查。在传统社会中,没有搜查令,警察不能擅闯民宅,但通过社交网络,警察完全可以从脸书上的一幅家庭合影中,展开监控和侦查。尽管这美其名曰加强执法,但对正常程序的蔑视和对人权的侵犯却显而易见。安德鲁斯概括说,脸书的运作程序不像宪法,更像计算机说明书,“权利的分配都指向一个方向,facebook手握王牌,公民可行使的权利很少——除非彻底离开这个平台。”而美国现行的诸多法律中,更多是借着表达自由的名义保护社交网络平台,而不是站在隐私权被剥夺殆尽的用户一边。
这在传统社会里是很难出现的。在传统社会里,宪法和其他法律会保护我们的隐私权,未经特别严苛的程序,我们的信件不会被人拆开,我们的电话也不会被人窃听。但社交媒体的崛起,让这些传统的价值观都灰飞烟灭,社交媒体后台的工程师和其他数据挖掘者,可以随心所欲地观察我们的一举一动。在日新月异的大数据时代,每个人都是被分析的对象,不管是政客还是商家,都会拿着显微镜来对待他们嘴上的上帝。
法律职业伦理的挑战
安德鲁斯也聚焦于“社交网络和司法体系”。社交网络时代,司法人员却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安德鲁斯举例说,你在受审的时候,法官可能在忙着发推特;检察员和某位陪审员可能是脸书好友,甚至还发生了性关系;陪审员可能会把你的案子发到她的脸书上,或者通过你的脸书信息及其他检索结果,决定判决……如此种种,都很有可能发生。安德鲁斯援引的2008年数据显示,40%以上的法官会用社交网络,而律师中这一比例则高达56%。
陪审员的情形也没好到哪里去,甚至更差。正常情况下,他们需要通过证据来判断真相,将犯罪分子送入监狱,还被告清白;如果审判可能受到当地媒体干扰,法官可以易地而审。但在社交网络中,这些常态都不存在了。安德鲁斯援引的很多例子中,曾有一位陪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