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复旦版 网络传播概论第十四章
公司 徽标 第十四章 网络中的新闻传播者 第一节 网络新闻传播者的构成 第二节 我国专业网络新闻机构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中国网络媒体的构成要素 第四节 专业新闻机构与网络“把关人” 第五节 网络社会的网民素养 第一节 网络新闻传播者的构成 网络新闻传播者构成的多元性: 传统媒体时代——专业媒体机构 网络时代——一般受众; 政府、各种机构与组织、企业等 第一节 网络新闻传播者的构成 多元化格局中专业网络新闻机构的角色: (一)网络媒体中传播者与受众关系的变化 第一个层面,传播者与受众是指某个特定的信息传播过程的双方。 第二个层面,这两个概念指的是专业分工的两种不同角色。 第一节 网络新闻传播者的构成 网络专业媒体存在的必要性? (1)参与传播人数的增加,并不意味着对信息需求的充分满足。 (2)非专业人员参与网络传播,会导致信息的复杂化。 (3)专业大众传媒作为一种产业,是新闻与信息传播的需要,也是经济有效运行的需要。 第一节 网络新闻传播者的构成 多元化格局中专业网络新闻机构的角色: (二)多元化新闻传播格局下专业网络新闻机构所扮演的角色 (1)新闻传播的主导者 (2)新闻专业水准的标杆 (3)信息海洋的导航者 (4)社会环境的主要监测者 (5)产业的重要支柱 第二节 我国专业网络新闻机构的发展历程 媒体网站从传统媒体媒体附属品向独立的网站发展: (一)传统媒体的翻版阶段 (二)网络化阶段 (三)独立、综合发展阶段 第二节 我国专业网络新闻机构的发展历程 传统媒体网站从单打独斗转向联合发展: 2000.11 《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 1998.10 四川新闻网、河南报业网 2000.5 千龙新闻网、东方网 第二节 我国专业网络新闻机构的发展历程 商业网站进入新闻传播领域: 新浪网——四通利方公司 1999.4 《中国新闻界网络媒体公约》 2000.11 《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 2005.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第二节 我国专业网络新闻机构的发展历程 中国网络媒体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94-1995):中国网络媒体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 第二阶段(1996-1998):中国网络媒体实现了从少到多的发展。 第三阶段(1999-2000):中国网络媒体实现了从单一模式到多种道路的探索。 第四阶段(2001-2002):中国网络媒体实现了向规范化、规模化运营的转折。 第五阶段(2003-至今):中国网络媒体开始跻身主流媒体的行列。 第三节 中国网络媒体的构成要素 传统媒体网站 商业新闻网站 网民 第三节 中国网络媒体的构成要素 传统媒体网站 作为中国网络媒体的核心力量,是中国网络新闻信息的直接提供者,它们控制着中国网络新闻特别是时政新闻的内容门类和数量规模,是基础性的生产力量。 传统媒体网站的层级 第一层级:八大国家级重点新闻网站(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国际在线、中国日报网站、央视国际网、中青网、中国经济网) 第二层级: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千龙网、东方网) 第三层级:其他传统媒体网站或网络版 第三节 中国网络媒体的构成要素 商业新闻网站 2000.11 《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 2005.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以上规定都认可将综合性商业网站作为中国新闻网站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节 中国网络媒体的构成要素 商业网站为什么能进入新闻传播领域? 传统媒体的忽视——商业网站的媒体属性 传统媒体的劣势——不能充分满足受众需求 商业网站自身优势——考虑普通网民的需求;没有工作惯性的约束;客观中立的面貌。 第三节 中国网络媒体的构成要素 网民 在网络条件下,网民在作为新闻的消费者的同时,也扮演着新闻的生产者的角色。这种新的角色,使网民不再仅仅是被动地吸收着来自网站的新闻传播能量,更成为一个积极的能量转化者。 网民评论 新的技术应用 第四节 专业新闻机构与网络“把关人” “把关人”理论简介 1947 库尔特·卢因(Kurt Lewin) 《群体生活的渠道》提出 1950 怀特(D.M.White)将这个概念引入新闻研究领域 传媒组织把关,(1)直接体现为对新闻素材“新闻价值”的判断;(2)把关活动最终还受到传媒的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的影响。 第四节 专业新闻机构与网络“把关人” 休梅克(P.J.Shoemaker) 瑞斯(S.D.Reese)影响媒介的内容: (1)来自媒介工作者个人的影响 (2)来自媒介日常工作惯例的影响 (3)媒介组织方式对内容的影响 (4)来自媒介机构之外的组织对媒介内容的影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