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2012高中历史备课古代世界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 浑仪和简仪.docVIP

素材2012高中历史备课古代世界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 浑仪和简仪.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世界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浑仪和简仪 中华民族自古以农业为立国之本。农业生产受到自然季节变化规律的支配,春季播种,夏季耕耘,秋季收获,冬季贮藏,农事活动总要跟季节变化紧密配合,而季节变化的周期是一年。所以,历代统治者都把观测天象,编制历法,敬授民时,作为一件头等大事来抓。在古代中国,正是历法的编算带动了整个天文学的发展。 编制历法依赖精密地观测天象。古代中国天文学家对天象,观测唯勤,探微唯精,留下了丰富、可靠的星象记录。观测唯勤,需要辛苦的劳动和坚强的毅力,而探微唯精,必须借助先进的观测工具。古代中国天文学家用来观测星象最重要的工具是浑仪。在望远镜发明以前,浑仪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现今存世最早的浑仪是明代正统七年(1442)制成的,陈列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它作为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代表,被印在邮票上,印在宣传画上,传播到全世界。 浑仪起源于何时,目前尚未弄清。《尚书·舜典》有“在璿璣玉衡,以齐七政”的说法。意思是:“舜利用璿璣玉衡观察、确定日月五星的位置。”疏“《说文》云:璿,美玉也。玉是大名,璿是玉之别称。璣衡俱以玉饰。……璣衡者,璣为转运,衡为横箫,运璣使动於下,以衡望之,是王者正天文之器。汉世以来谓之浑天仪者是也。”《说文》是《说文解字》的简称。《说文解字》是中国古代集周秦两汉文字训诂之大成的文字学宝典,其字义解释,皆本六书。《说文解字》的作者是东汉许慎,字叔重。时人称“五经无双许叔重”。许慎对“璿璣玉衡”的解释,应当是有根据的。按照许慎的解释,“璿璣玉衡”就是浑天仪的雏形。古代中国有两种天文仪器有时都叫浑天仪,一种是测量天体球面坐标的浑仪,另一种是演示天体运动的浑象。许慎在解释“璿璣玉衡”时提到“衡为横箫”、“以衡望之”,由此可知,“衡”就是浑仪上的窥管,又叫望筒,浑象上用不着它。所以,“璿璣玉衡”依照许慎的说法,就是浑仪的前身,也可称为原始浑仪。这种原始浑仪在虞舜时期就有了。 原始浑仪可能是由两个圆环组成的,一个圆环是固定的赤道环(ErRE’R’),其平面和赤道面平行,环面上刻有周天度数(365.25度);另一个圆环是四游环,也叫赤经环(PMRP’M’R’),能够绕着极轴(POP’)旋转,赤经环上也刻有周天度数。在赤经环上附有窥管(M’OM),窥管可以绕着赤经环的中心旋转。 用浑仪观测某一天体M的时候,先由东向西旋转四游环令其对准M,再将窥管上下旋转令人眼从窥管中看到M。此时,大圆弧便是天体M与北极星的距离P,古人称为“去极度”。便是天体M与赤道的距离,天文学上称为“赤纬”,用希腊字母δ表示。由《浑仪示意图》上可以看出,P+δ=90o。示意图上的r表示春分点,从r起沿赤道量度的大圆弧,称为天体M的赤经,用希腊字母α表示。两个天体的赤经差(α2-α1),称为“距度”。为了测定天体的坐标位置,古人就沿黄道和赤道,自西向东把周天划分成二十八个大小不等的区域,每个区域叫做一宿,总计二十八宿;又在每一宿中选取一颗星作为测量的标准,这颗被选定的星叫做距星。假若M1(α1δ1)是二十八宿的距星之一,那么α2-α1,就是M2(α2δ2)的入宿度。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就用入宿度和去极度来表示天体的位置。 虞舜是古史传说中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长。虞舜时期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估计那时的原始浑仪是用玉石制成的。东汉学者郑玄说:“其转运者为玑,其持正者为衡,皆以玉为之。”玉石耐腐蚀,如今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的玉器数量不少,可是没有一件浑仪。因此有人怀疑许慎对《尚书·舜典》中“璿璣玉衡”的解释是否正确。围绕这个问题,肯定者和否定者辩论了一千多年,至今悬而未决。 战国时期的天文学家石申在公元前4世纪中叶著成《石氏星经》。后来,《石氏星经》失传了。但是,石申测量的一百多颗恒星的赤道坐标数据,保存在瞿昙悉达主持编纂的《开元占经》中。例如说:“角为苍龙之首……去极九十三度半。”就是说:“角宿到北天极的角距离是九十三度半。”我们知道,地球是椭圆形的,赤道部分较为突出,两级部分呈扁平状。由于太阳和月亮对地球赤道突出部分的吸引作用,使得地轴绕黄极作缓慢地移动,相应地春分点沿黄道以每年50’’.24速度西移,大约25800年移动一周,这种现象称为“岁差”。按照岁差规律,比较一颗恒星古今坐标的变化,可以推算出这颗恒星古赤道坐标测定的年代。现代天文学家运用这个方法检验石氏星表的赤道坐标数据,结果表明,其中有一部分是公元前4世纪测定的。反过来,这些数据也证明战国时代中国理应已有浑仪。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我们有充分的根据相信,石申和甘德确实在公元前4世纪就已用度数定下恒星的位置;假如没有某种刻度的浑环,这种测量是完全不可能的。” 在西方,最早的星表是古希腊天文学家伊巴谷于公元前2世纪测编的。在他之前,古希腊的天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大漠天下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