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医学--抗肿瘤抗生素
姜文国 副教授
滨州医学院 医药研究中心
药学院 药理学教研室;抗肿瘤抗生素(Anticancer Antibiotics);恶性肿瘤细胞 Malignant neoplasm cells;肿瘤形成的分子机制;Cancer chemotherapy;抗恶性肿瘤药的分类
(一)根据药物化学结构和来源
(二)根据抗肿瘤作用的生化机制
(三)根据药物作用的周期或时相特异性;(一)根据药物化学结构和来源;(二)根据抗肿瘤作用的生化机制;嘌呤合成;(三)根据药物作用的周期或时相特异性; 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起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时止,称为一个细胞增殖周期。细胞周期可分为以下四个时相:
(1)合成前期(G1期)
(2)DNA合成期(S期)
(3)有丝分裂前期(G2期)
(4)分裂期(M期)
;CELL GROWTH CYCLE
5 DISTINCT PHASES OF MITOSIS
1. G0 - Resting - no mitosis
2. G1 - Postmitotic - first growth
3. S - DNA synthesis phase
4. G2 - Premitotic - second growth
5. M - Mitosis phase
GENERATION TIME - one complete cycle different in all tumors, from hours to days
;DNA synthesis;周期非特异性药物: (cell cycle non-specific agents, CCNSA)
对增殖细胞群的各期以及G0期细胞都有杀伤作用。
(1)烷化剂:
(2)抗肿瘤抗生素
(3)其他:如顺铂、强的松等。
;周期特异性药物:(cell cycle specific agents, CCSA)
仅杀灭增殖周期的某期细胞而对G0期细胞不敏感的药物。
(1)S期特异性药物:如甲氨蝶呤、巯嘌呤、氟尿嘧啶、阿糖胞苷等
(2)M期特异性药物:如长春碱、长春新碱、秋水仙碱、鬼臼毒素等
(3)G2期特异性药物:如博来霉素等
;抗肿瘤抗菌素分类;蒽环类抗肿瘤抗生素;蒽环类抗肿瘤抗菌素;;柔红霉素背景:;柔红霉素;柔红霉素作用机制:;DNA的立体模型(A),以及一些药物对DNA小沟处碱基的作用模式(B) ;柔红霉素;柔红霉素——不良反应;柔红霉素;阿霉素Adriamycin (Doxorubicin,ADM) ;阿霉素和柔红霉素的结构基本相同(差异只在一个羟基上);阿霉素作用机制;阿霉素;阿霉素:;米托蒽醌Mitoxantrone ;丝裂霉素;丝裂霉素;丝裂霉素C与DNA作用机理;丝裂霉素;博来霉素;博来霉素;博来霉素;;博来霉素;博来霉素;平阳霉素;平阳霉素;放线菌素D;放线菌素D;ActD-GATGCTTC复合物;放线菌素D actinomycin D ;放线菌素D actinomycin D ;光辉霉素(Mithramycin A);光辉霉素;云南霉素;云南霉素的化学结构 ;烯二炔类抗肿瘤抗生素;一些烯二炔类抗肿瘤抗生素的化学结构(A~C)以及通过Bergman重排形成双自由基的机理;作用机制;烯二炔类抗生素的产生菌和抗肿瘤活性
;耐药机制;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性(multidiug resistance, MDR) ;P糖蛋白;约由1280个氨基酸构成12个跨膜区,每2个跨膜区组成一个双链分子(bipartite molecule)。由6个跨膜区构成的3个双链分子的一端是一个较短的疏水性氨基末端,另一组的末端则是一个亲水性的羧基,它具有ATP结合位点并进行水解。 ;P-糖蛋白引起超多药抗性的证据如:;非P-糖蛋白介导的多药抗性;膜通透性改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
其一,膜对药物摄取减少,外排增加,使细胞内药物绝对浓度降低;
其二,细胞质和细胞器水平的药物浓度在亚细胞水平的改变,使药物有效浓度的降低。
;针对膜通透性改变的作用靶点,进行研究的抗肿瘤药物主要有三类。;第二类为单克隆抗体;第三类是基因治疗药物;思考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