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七章中国传统宗教
第七章 中国传统宗教 第一节 道教 一、道教形成的历史条件 主要有三个条件促成了道教的形成: 1、两汉时期的神学思想为道教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思想环境,奠定了思想基础。 “天人感应”、阴阳五行 2、佛教的传入刺激了我国本土宗教的产生。 佛教的传入加快了道教产生的历程。 3、东汉末年的社会生活为道教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土壤。 东汉顺帝后朝政腐败,外戚专权,宦官当政,混乱不堪,民不聊生。 社会现实导致了两种社会意识的产生: 一是珍视生命的求生欲望; 二是强烈的救世冲动。初期的道家思想合道教组织就是这两种极端情绪的产物。 二、道教的来源 道教是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相当密切。 道教主要来源于以下五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前三个方面: (1)古代民间巫术。 巫是神与人的中介者,能降神、解梦、预言、祈雨、医病、占星,是古代不可缺少的职业。后来道教的道术与医术,皆起于民间消疫祛病的巫术。 殷人尚鬼故重巫,以巫咸、巫贤为相。 春秋战国时期荆楚重巫。《国语·楚语》载观射父赞美巫觋之语;《楚辞》中也有许多巫觋降神的描述。楚文化这种祈祷、降神、禁咒之风,当是道教的源头之一。若仅就五斗米道而言,巴蜀地区的鬼道巫风无疑是其前身。 (2)原始宗教、神仙传说和成仙方术。 原始时期盛行的自然崇拜和后来形成的鬼神崇拜,成为道教滋生的温床。 神仙传说多出自战国时代的楚文化与燕齐文化。 《楚辞》、《庄子》、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等。 方士们迎合上层贵族永享富贵的奢望,编造各种神仙故事和成仙方术,以骗取利禄。这些神仙学说与求仙活动成为道教尤其是丹鼎派道教的直接来源。 (3)荆、楚文化的道家哲学 主要是《老子》、《庄子》,其次是《列子》和《文子》等书。道家学派的学术著作从东汉后期起逐渐被神学化,老子被奉为道教教主,民间巫术与神仙方术开始依托于《老子》。 唐代尊称《老子》为《道德真经》,《庄子》为《南华真经》,《列子》为《冲虚真经》,《文子》为《通玄真经》,老、庄、列、文皆为道教尊神。 道家一般不讲内外丹和符箓科教,甚至反对巫术鬼神。 道家和道教并不是一回事,但道教对道家哲学的吸收也有一定的基础: ①以老子为开端的道家,把道视为超越形器的宇宙最高法则;道教进一步突出了道的超越性、绝对性和神秘性,使道变成为具有无限威力的至上神的抽象形态。 ②道家宣扬清净无为,静观、玄览、含德、抱一、坐忘、虚心,追求内心的安宁;道教发挥这种离俗、超脱的精神,形成出世的心性炼养理论。 ③《老子》书中“谷神不死”、“长生久视”之道的养生论,《庄子》书中神人“不食五谷,吸风餐露,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的神仙家言,更是道教可以吸纳的思想资料。 (4)汉代阴阳五行化的儒家经学。 道教一开始就以儒学的辅助者出现,大量吸收汉代经学思想,早期道教神学都把维护礼教作为头等教戒。如果说道家和神仙家的思想引出了道教超人间性,那么可以说儒家思想赋予了道教以现实性和人间性。 (5)道教与佛教也有互相的融合与渗透。 寇谦之以后,道教模仿佛教礼仪,建立起祈祷、礼拜、诵经、斋醮等一套完整的科仪戒律。 例如,道教早期并不供奉神像,后来便借鉴佛教的做法,在庙宇中供奉神灵图象或塑像。 三、道教的产生及发展 宗教的产生需要具备四个基本条件: 一是形成特定的宗教信仰; 二是形成特定的宗教理论; 三是形成特定的宗教活动; 四是形成特定的宗教实体。 我们从这几方面入手来考察道教的产生和发展。 四个时期: 道教的开创——东汉两派 道教成熟期——魏晋、南北朝时期 道教兴盛和发展期——隋唐到明代中叶 道教的衰落期——明代中叶以后至清代 1、道教的开创——东汉两派 道教成为一个有组织的独立宗教,是在东汉时期,有两个派别:五斗米道(天师道)和太平道。 (1)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代表人物“三张”。 东汉顺帝年间,张陵在西蜀鹤鸣山创立,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即《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创立了道派。因为入道需要交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 张陵死后,其子张衡继续在四川西北和陕南一带传道。据《华阳国志·汉中志》记载,“陵死,子衡传其业。衡死,子鲁传其业。”五斗米道的特点:教人悔过奉道,以符水咒语治病、祈福禳灾。此派尊称张陵为天师,故称天师道。 (2)太平道。 此派是巨鹿人张角在东汉灵帝熹平年间创立。太平道基本思想是以黄老道和《太平青领书》(即《太平经》)的学说为中心,主要信仰咒术和内省治病。太平道在中原地区影响很大。 这两个早期道教的大派别,有一些共同之处: 都主要在下层民众中间流行;都受到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中的部分反映群众愿望和要求的思想影响;与农民起义关系密切,为农民起义所利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