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新闻传播活动与公民、法人的人格权X.pptx

第六章新闻传播活动与公民、法人的人格权X.pptx

  1. 1、本文档共8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六章新闻传播活动与公民、法人的人格权X

第六章新闻传播活动与公民、法人的人格权第一节人格权基本概念人格与人格权人格(personality)语源于拉丁语(Persona)。在罗马法学家的表述中,Persona有多种含义,诸如“声望和尊严”、“自由民”、“享有法律地位的任何人”。根据罗马法,persona广义上指所有具有血肉之躯的人;狭义上仅指自由人。人格的具体含义有:第一种:指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的个人和组织,主要包括自然人和法人。第二种:指作为民事主体的必备条件的民事权利能力。第三种:指一种应受法律保护的利益。包括公民的人身自由、公民生理活动能力的安全、主体人身专有标识的安全(姓名、肖像等)、主体获得的良好的社会评价、公民的尊严和婚姻家庭关系中的人身利益、公民的个人生活秘密以及其他各种自由等。人格与人格权人格权是人身权的组成部分,其特点有:人格权为专属权,即人身权与权利主体不可分离;人格权为绝对权,绝对权指义务人不确定,权利人无需经义务人实施一定的行为就可以实现的权利。人格权以法定的人格利益为客体。人格权与财产具有相关性。人格权是法律赋予自然人和法人所固有的为维护自己的生存和尊严所必须具备的人身权利。当主体一经产生(出生或成立),就已经获得了这种权利,而不必借助其他行为。就自然人主体而言,即使在其死后,其人格权仍然受法律保护,并不随主体的死亡而消亡。人格与人格权我国宪法和法律所确认的公民的人格尊严、人身自由和生命、身体、健康、名誉、隐私、肖像、姓名等方面的权利,都属于人格权的范畴。按照法律规定,法人作为拟制人,享有名誉权、名称权等人格权。人格权是人权的重要内容,人格权属于绝对权。第二节法源和侵权构成一、我国法律对人格权的保护《宪法》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中对公民的各项人格权利都进行了保护。基本法律、法律民法。《民法通则》列有“人身权”专节。根据《民法通则》最高人民法院作出了一系列司法解释,重要的有:《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1988)《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199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1998)刑法。行政法。主要有《治安管理处罚法》(2005)(40、42条)其他专门法律。主要有《广告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妇女权益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监狱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残疾人权益保障法》等。 一、我国法律对价格权的保护行政法规关于保护公民出版自由的具体规范,目前只有国务院颁布的《出版管理条例》(1997)关于保护人格权的内容,《报纸管理条例》、《出版管理条例》、《电影管理条例》、《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等行政法规中都有相应规定。2000年国务院颁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对网络传播中保护人格权问题做了规范。地方性法规规章即国家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的有关规章。如新闻出版署 1999年制定的《报刊刊载虚假、失实报道处理办法》。二、新闻侵权行为的构成侵权行为:指对他人(自然人和法人)合法权益的不法侵害。新闻侵权行为:指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发生的侵害他人(自然人和法人)人格权的行为。民事侵权行为必须同时具备的四个要件:1、损害事实的客观存在;2、致害行为的违法性;3、致害行为与损害事实和后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4、致害人主观上有过错。新闻侵权行为必须同时具备的四个要件:1、作品已经发表;2、作品有侵害他人人格权的违法性质;3、有关的内容是指向特定人的;4、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二、新闻侵权行为的构成一、侵权言论已经发表在法理和司法实践上都把侵权作品已经发表(刊登或者播放)作为大众传播侵权行为的损害事实依据。言论性侵权与新闻侵权之不同。新闻侵权作品发表后产生的后果:首先,作品发表后,社会公众对受害人的贬损性议论以及周围人们对受害人疏远、排斥、蔑视或者引起家庭不和、朋友误解等表现,是大众传播侵权行为的损害事实引发的直接后果。其次,由于公众贬损性的反映给受害人造成了精神上的痛苦。再次,可能使受害人遭受财产的损失。对法人而言,因侵权新闻作品的发表而遭受经济或财产方面的损失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有的侵权作品发表后,并没有发现公众有什么反映,这能否说明损害事实不存在?二、新闻侵权行为的构成二、言论具有侵害他人人格权的违法性质新闻侵害他人人格权的主要形式:诽谤。诽谤关乎事实,以散布虚假事实作为构成要求。《刑法》第一百四十五条有关于禁止“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规定。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中规定“因新闻报道严重失实,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应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侮辱。侮辱无关事实,主要是运用侮辱性的词语使受害人的体格尊严受到损害。1993年最高院的司法解释中规定“文章反映的问题虽基本属实,但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内容,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