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支盘桩桩基检测大纲
×××支盘桩试桩方案
×××
二O一一年十二月六日
目 录
工程概况
编写方案的依据
检测目的
检测设备、人员与工期安排
检测原理与方法技术
成果整理
安全技术措施
建议
1工程概况
×××炼钢工程炼钢、连铸主厂房及主要设备基础拟采用挤扩支盘灌注桩进行地基处理。×××受×××委托对试验桩进行检测。根据《试桩技术委托书》要求对两组试桩分别进行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单桩水平静载试验和高应变动力检测。
两组试验桩桩型如下:
桩型1:混凝土标号C30,桩径800,盘数3,盘径1900,第一盘在③细砂层,第二盘、第三盘均位于⑤粉质粘土层,桩端持力层为⑤粉质粘土层,Quk=6600kN。
桩型2:混凝土标号C30,桩径620,盘数3,盘径1500,第一盘在③细砂层,第二盘、第三盘均位于⑤粉质粘土层,桩端持力层为⑤粉质粘土层,Quk=4400kN。
2编写方案的依据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J256-2003)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3检测目的
3.1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
根据《试桩技术委托书》要求,提供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Quk、提供单桩总极限侧阻力特征值Qsk及总极限端组力特征值Qpk。
3.2单桩水平静载试验
根据《试桩技术委托书》要求,提供地面处水平位移6mm、10mm所对应的荷载(即单桩水平承载力设计值Rh)及临界荷载(即单桩水平承载力设计值Rh)。
3.3高应变动力检测
根据《试桩技术委托书》要求,提供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Quk、提供单桩总极限侧阻力特征值Qsk及总极限端组力特征值Qpk。
通过检测确定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和高应变动力检测两种方法的动静对比系数,为后期工程桩大量采用高应变方法作铺垫。
4检测设备、人员与工期安排
4.1检测设备:拟投入静载试验设备一台套,基桩动测仪一台套。
4.2检测人员:一个测试班组,其中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1人,技术工人2人,工人8人。
4.3工期安排:在试验桩满足测试条件的情况下,外业测试工期为25天,外业结束后5天提交检测报告。
5检测原理与方法技术
5.1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
5.1.1加载反力装置:桩型1采用锚桩压重联合反力装置,桩型2采用压重平台反力装置。
5.1.2加荷分级按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的1/10分级加荷。各种桩型及加荷分级情况见下表:
桩型 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 (KN) 最大加荷值(KN) 第一级荷载值
(KN) 以后各级荷载
(KN) 1 6600 6600 1320 660 2 4400 4400 880 440 5.1.3桩头处理
在确定试验桩并保证其桩身灌注料灌注时间满28天后,先凿除保护桩长,用薄钢板加工成小承台模具并配置加密钢筋网2层与桩顶混凝土浇成一体,混凝土标号要求在C30以上,其尺寸及配筋按照加载设备和测试设备要求制作,由我院与桩基施工单位协商确定。
5.1.4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进行试验,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a每级荷载施加后按第5、15、30、45、60min测读桩顶沉降量,以后每隔30min测读一次。
b试桩沉降相对稳定标准:每一小时内的桩顶沉降量不超过0.1mm,并连续出现两次(从每级荷载施加后第30min开始,由三次或三次以上每30min的沉降观测值计算)。
c当桩顶沉降速率达到相对稳定标准时,再施加下一级荷载。
d卸载时,每级荷载维持1h,按第5、15、30、60min测读桩顶沉降量;卸载至零后,应测读桩顶残余沉降量,维持时间为3h,测读时间为5、15、30min,以后每隔30min测读一次。
5.1.5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即可终止加载:
a某级荷载作用下,桩的沉降量为前一级荷载作用下沉降量的5倍。
注:当桩顶沉降能稳定且总沉降量小于40mm时,宜加载至桩顶总沉降量超过40mm。
b某级荷载作用下,桩的沉降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沉降量的两倍,且经24h尚未达到相对稳定。
c已达加载反力装置的最大加载量。
d已达到设计要求的最大加载量。
e当荷载–沉降曲线呈缓变型时,可加载至桩顶总沉降量60~80mm;在特殊情况下,可根据具体要求加载至桩顶累计沉降量超过80mm
5.1.6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Qku可按下列方法综合分析确定:
a根据沉降随荷载变化的特征确定:对于陡降型Q-s曲线,取其发生明显陡降的起始点对应的荷载值。
b根据沉降随时间变化的特征确定:取s-lgt曲线尾部出现明显向下弯曲的前一级荷载值。
c出现5.1.5条b款情况,取前一级荷载值。
d对于缓变型Q-s曲线可根据沉降量确定,宜取s=40mm对应的荷载值。
5.1.7 基桩内力测试传感器设置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