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汕头澄海与“南澳Ⅰ号”潜在联系.docVIP

试析汕头澄海与“南澳Ⅰ号”潜在联系.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析汕头澄海与“南澳Ⅰ号”潜在联系

试析汕头澄海与“南澳Ⅰ号”的潜在联系 王志杰 石俊会 摘要:就目前所见材料来看,“南澳Ⅰ号”是一艘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民窑青花瓷器为主要船货的明代万历时期(1573~1620)或其前后的中国对外贸易船。汕头澄海在地理位置上与“南澳Ⅰ号”仅隔一个南澳岛,从水路交通方面来说,在澄海沿海港口入海的韩江把韩江流域及其邻近的粤东、赣南和闽西南地区与“南澳Ⅰ号”所处的海上国际贸易航路网紧密联系在一起。从澄海历史上的对外贸易方面来说,最迟在宋代韩江流域及其邻近地区已经开始大规模生产瓷器等对外贸易商品,并经韩江水路从澄海附近沿海港口及南海海上航路运销海外,到明晚期万历时期前后经澄海沿海港口出海的外销商品生产及对外贸易更达到一个相对繁荣的局面。因此,汕头澄海与“南澳Ⅰ号”存在着非常密切的潜在联系。 继“南海Ⅰ号”之后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的“南澳Ⅰ号”沉船近段时间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这艘位于广东省汕头市南澳岛东南海域的明代晚期或其前后的沉船为文博界学者提出了很多研究课题,例如古船本身结构及其在古代造船史上地位;船载货物的种类及其产地;古船沉没的原因;古船始发港、目的地及其航行路线,古船所处时代背景及当时的海上贸易状况等等。笔者作为“南澳Ⅰ号”沉船水下考古工作的参与者,拟就澄海地区与“南澳Ⅰ号”存在的潜在联系做一些初步探讨,以便抛砖引玉,并就教于学界前辈及同仁。 一、“南澳Ⅰ号”沉船的发现及目前的水下考古研究成果 南澳沉船是汕头市南澳岛云澳镇渔民2007年5月在南澳岛东南三点金海域进行生产活动中发现的,2007年5月底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受上级文物考古主管部门委托对该海域进行了初步调查,对该沉船遗址进行了成功定位。因为该沉船是继“南海Ⅰ号”之后在广东沿海南海海域发现的第二艘古代木质沉船,因此命名为“南海Ⅱ号”。 2007年6月至7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全省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在交通部广州打捞局的协助下对“南海Ⅱ号”进行了详细的水下考古调查和试掘,结果表明“南海Ⅱ号”沉船属于木质船体,长度不小于25.5米,宽度不小于7米,遗址表面散落文物经采集出水近800件,其中以青花瓷器数量最多,约占百分之九十左右,器类包括大盘、碗、罐、碟、盆、缽、杯、瓶、盖盒等。青花瓷大盘有两种口径,一种口径约31厘米,另一种约26厘米,器物内底和内壁绘有瑞兽麒麟、凤鸟、仕女、高士、牡丹、莲花、菊花等青花图案,器物圈足绝大多数都粘有砂粒,部分器物底部无釉露胎;青花瓷碗图案比较丰富,主要有人物故事、高官厚禄(后鹿)、喜鹊蹬枝、喜上眉(梅)梢、鲤鱼跃龙门、飞龙、花草等青花图案。不少青花大盘内底心或者内壁有“福”、“禄”、“凤”、“玉”、“青”“白”等青花题字,碗底则有“福”、“寿”、“富贵佳器”、“万福攸同”、“余造佳器”、“佳寿”、“大明年造”等青花底款。还有一种酱黄釉堆塑龙纹四系或者六系釉陶罐,龙纹十分生动传神。从这批出水陶瓷器的胎质、造型、釉色、纹饰及烧造工艺等方面判断,其年代为明代晚期万历年(1573~1620)前后,其来源主要有江西景德镇民窑、福建漳州窑及粤东梅州大埔和潮州饶平等地民窑。堆塑龙纹釉陶罐可能是来自福建晋江磁灶窑的产品。[1]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根据2007年度“南海Ⅱ号”水下考古调查与试掘的成果编写了《南澳沉船抢救性发掘与保护方案》,经广东省文化厅报经国家文物局审批,经过两年时间的论证、修改和准备,2009年9月该方案最终获得国家文物局的批准,同时“南海Ⅱ号”最后更名为“南澳Ⅰ号”。2009年9月26日,在广东省文化厅的主持下,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全省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开始对“南澳Ⅰ号”进行正式的抢救性水下考古发掘工作。 由于受恶劣天气等因素的影响,“南澳Ⅰ号”水下考古抢救性发掘工作推迟至2010年4月继续进行,与2009年不同的是,新成立的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参与了2010年度“南澳Ⅰ号”水下考古发掘工作,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主持该项目,广东省博物馆除了提供大部分项目经费之外,还由下属的“文物保护修复科技中心”文物保护专业技术力量参与“南澳Ⅰ号”出水文物的后期保护处理项目,这不仅为“南澳Ⅰ号”水下考古发掘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更加雄厚的技术力量,而且也为将来“南澳Ⅰ号”出水文物的后期保护和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截至本文截稿为止,经新闻媒体报道的2010年度“南澳Ⅰ号”水下考古发掘工作成果主要包括:第一,“南澳Ⅰ号”沉船遗址表面散落文物及已经清理的7个船舱(尚未清理到底)共出水文物1万余件;第二,青花瓷器仍是大宗船货,其中新出的三件一套的套装青花瓷盖盒制作精细,胎质轻薄细腻,青花颜色鲜亮,纹饰图案精美,包括有麒麟纹、花鸟纹、鱼藻纹、花卉纹等青花图案;第三,陶瓷类文物除了青花瓷器和釉陶器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