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个人的遭遇.ppt
[苏联]米?肖洛霍夫 1926年开始创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共4部,至1940年完成。 其他著作还有长篇小说《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一部等。 1965年,肖洛霍夫因其“在描写俄国人民生活各历史阶段的顿河史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力量和正直品格”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肖洛霍夫:二十世纪苏联文学的杰出代表 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国发动了对苏的侵略战争。第二天肖洛霍夫在家乡维约申斯克镇群众大会上发言,声讨法西斯敌人。七月份肖洛霍夫应征入伍,以上校的职衔担任军事记者,整个战争期间都在部队服役,直到战争胜利后,一九四五年十二月才复员。 成功逃亡 妻女炸死 找到儿子 儿子牺牲 领养凡尼亚 出车祸 索科洛夫有着怎样的遭遇? 遭遇—— 战争 在这之前,索科洛夫的生活怎样? 安居乐业 妻贤子孝 和睦幸福 文中多处细腻地表现主人公面对种种遭遇时的内心感受。 请找出一两处结合上下文作简要分析。 研习探讨一:遭遇家破人亡 激动极了,因为两年来没有受到过人的待遇。 也不知道我怎么会像孩子那样吹起牛来,我忍不住…… 眼前一片漆黑,心缩成一团,怎么也松不开来 原来,两年来我是一直在跟死人谈话呀?!” 我实在难受极了!站了一会儿,感到穿心的悲痛 我又像太阳从乌云里出来那样喜气洋洋啦 我没有哭,我的眼泪在心里枯竭了。 埋葬了自己最后的欢乐和希望。 心里仿佛有样东西断裂了…… 激动 穿心的悲痛 绝望 喜气洋洋 “我”为什么想到要领养凡尼亚? 研习探讨二:邂逅认领凡尼亚 索科洛夫: 凡 尼 亚: 纯真活泼 父母双亡 忧伤绝望 妻儿俱亡 两个失去亲人的人,两颗被空前强烈的战争风暴抛到异乡的砂子…… 饱受战争伤害的共同遭遇激起主人公的情感共鸣, 孩子可爱与可怜激起丧子之父想要保护他的意愿。 认领凡尼亚使俩人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变化? (请选择最令你动容的片段,读一读并略作分析) 索科洛夫: 凡 尼 亚: 他抱住我,就这样在我的手里睡着了 好像一只麻雀栖在屋檐下。 我的心里可乐了。简直没法形容! 从被单里滚出来,伸开手脚,横躺在我的身上,——只小脚正巧压在我的喉咙上。 没有他又觉得寂寞。 我的心就轻松了,变软了.要不它简直给忧伤压得像石头一样了…… 索科洛夫使得凡尼亚确实像一个孩子那样生活下去, 凡尼亚使索科洛夫重新振作,恢复为一个坚强的男子汉。 凡尼亚成为索科洛夫生存的全部意义和余生的精神慰藉。 父子俩“幸福安定”的新生活为什么没有继续下去? 直接原因:发生车祸 根本原因:战争造成的心灵创伤无法修复 索科洛夫向 “我”口述自己的悲惨遭遇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感伤中带着逆来顺受,几近麻木的心情。 这样的遭遇真的是索科洛夫“一个人的遭遇”吗? 这是战争中千千万万普通苏联人的遭遇!也是战争中所有人的遭遇!! 据说,经过四年的残酷战争,在苏联几乎没有一个家庭没有亲人牺牲,因此他们的餐桌上总有一个或不止一个位子家着,而空位子上仍摆着一副餐具,以表示没有忘记他们。这是一幅多么悲惨的景象!据说,苏联在战争中牺牲的人数达到两千七百万。当然,这个数字是否绝对正确也很难说,但肯定是一个可怕的数字。苏联人民在战争中牺牲如此惨重,这在人类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索科洛夫的叙述明显地带有口语化和对话色彩,他每叙说自己一个遭遇的同时,都要对“我”发出一番感慨。 嗐,再有,老兄,当我跟首长谈话的时候…… 你瞧,法西斯的俘虏营把我们弄得怎样啦…… 嗐,也不知道我怎么会像孩子那样吹起牛来的。 说实话,我开始发愁了…… 唉,但愿老天爷不要让人家也收到这样的信! 就是这样。 原来,两年来我是一直在跟死人谈话呐?! 一句话,各方面都比做老子的行多啦。 唉,老兄,就像此刻看到你一样清楚。 难道回伏罗尼士吗?决不! 呐,就是在沙地上玩着的那一个。 这样的一个小雏儿,可已经学会叹气了。难道他也应该来这一套吗? 老兄,你以为关于皮大衣,他只是随便问问的吗?…… 一九四六年三月,战后的第一个春天,肖洛霍夫在顿河的渡口,遇见一个领着一个几岁男孩子的中年男子。这个男人在等渡船的时候,向肖洛霍夫讲述了自己艰难坎坷的一生。他在战争中失去了一切亲人,这个小孩子也在战争中失去了父母,他认他做自己的儿子,他们相依为命,重新走上了人生的旅途,去开拓未来的生活。 这个故事震撼了肖洛霍夫的心灵,使他久久不能平静。他回到维约申斯克区委会,对同志们说,他一定要把这个男人的故事写出来.可是他没有立即执笔,他似乎在思考什么。十年过去了,肖洛霍夫读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等作品以后,似有所感,他只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身不离案地迅速写出了著名的短篇小说《人的命运》(又译《一个人的遭遇》),并把它发表在一九五六年除夕和一九五七年元旦的《真理报》上。小说发表后受到苏联读者的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