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46年气候变化对呼伦湖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评价.docVIP

近46年气候变化对呼伦湖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评价.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近46年气候变化对呼伦湖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评价

2006年度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暨 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学术年会日程 (2007年1月25-26日) 1月25日上午 会议地点: 09:00-09:30 开幕式中国气象局致辞 中国气象局科技发展司致辞 大会合影 09:30-12:00 特邀报告(报告25分钟,讨论5分钟)亚洲夏季风的多尺度变化 丁一汇院士,国家气候中心 近千年中国气温序列的建立王绍武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关于ENSO可预报性研究的若干新进展 穆穆研究员,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Climatic Regime Change and Decadal Anomalous Event in China 钱维宏教授,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气候变化问题对农业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 林而达研究员,农科院环境发展研究所 :00-13:30 午餐午休 1月25日下午 分会报告 1月26日全天 分会报告 分会报告13分钟,讨论2分钟):00开始 招待会(地点:育园餐厅,中国气象局北气院二楼) 1月26日下午17: 大会总结 第一分会 气候变率的机理、预测与气候评价 会议地点:气象科技大楼十楼IPCC会议室(东楼) 1月25日下午13:-17:45 (一)气候变率的诊断与机理研究张祖强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the Semiannual Oscillation over the 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 张祖强,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Song Yang,Qin Zhang,Vernon E. Kousky,NOAA 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USA 南海西南季风爆发前后海-气通量交换系数研究 闫俊岳 唐志毅 姚华栋等,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 东亚夏季风指数及其应用 吕心艳,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秀芝,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 华北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太平洋海温年代际振荡的关系 顾伟宗,山东省气象局气候中心;孙照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系 Zonally Seasonal Oscillations of the Subtropical Asia-Pacific Climate 韩荣清,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诊断预测室;李维京,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 东亚阻塞高压变化特征与华北盛夏旱涝 史印山 池俊成 张延宾,河北省气象台 湖北省2006年夏季干旱的主要成因分析以及雨带变迁的探讨 高正旭,武汉区域气候中心 北半球绕极涡的变异及其与我国气候异常的关系顾思南,宁波市气象局 初夏孟加拉湾风暴与云南雨季开始期 刘 瑜 黄 玮,云南省气候中心;赵尔旭,云南省气象科技服务中心 2005年淮河流域致洪暴雨过程水汽特征分析 陈晓红 余金龙 邱学兴等,安徽省气象台 拉尼娜对深圳气候的影响杨 琳,深圳市气象服务中心 云南汛期旱涝特征及成因分析段长春,云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朱勇,云南省气候中心;尤卫红,云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 江南春雨的时空分布万日金,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吴国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辽宁地区第一对流层顶气候特征分析蔡 福 李 辑,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谷秀杰,河南省气象台 1月26日上午08:-12:00 会议地点:气象科技大楼十楼IPCC会议室(东楼) 气候模式模拟及预测方法张培群Simulations of the Tropical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Sensitivity to Diabatic Heating Profiles 贾小龙,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诊断预测室 一个海洋环流模式模拟的北印度洋经向环流及其热输送气候态 吴方华,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室;李薇 刘海龙等,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热带印度洋-太平洋相互作用的耦合模式模拟 赵珊珊,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影响评估室;周天军,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Simulations of the impact of orbital forcing and ocean on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during the Holocene 李跃凤,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 年际时间尺度上全球植被与大气相互作用的诊断分析与数值模拟 李伟平 王在志 董文杰等,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室 区域植被-大气相互作用模式对中国气候的模拟 高 荣 董文杰,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影响评估室/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 保形平流方案在海洋模式和耦合模式中的应用 肖 潺 俞永强,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 WRF中微物理过程对降水模拟的影响 刘术艳 戴永久,北

文档评论(0)

sunshaoy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