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二章篇》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老子〉二章篇》课件.ppt

《老子》二章 作者简介 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曾任周守藏室之史(或称柱下史)。相传孔子适周,曾向他问礼。后弃官归隐。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世与庄子并称“老庄”。其思想核心是“道法自然”,“主张贵柔守雌,无为而治”。 《老子》,亦称《道德经》,道家学派的经典。今通行本分上、下二编八十一章(《道经》三十七章,《德经》四十四章,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两种本子,则《德经》在前,《道经》在后)。相传为老聃所作,今人认为可能编定于战国中期,但基本保留了老子本人的思想。《老子》语言朴素流畅,多用排比韵语,音调谐婉,便于记诵,具有深刻的哲理性与系统的思辨性,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背景简介 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贪求无厌,无德无能却好大喜功,强作妄为。使百姓饥寒交迫,疲于奔命。结果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灾难。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过多干涉百姓生活。   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天下皆知美为之美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为:“是”:弟子孰为好学。 “做”: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制,造”: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担当,担任”: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斯:指示代词,意思为 “此”“这就”“那么” 恶:“丑”:与“美”相对。 “罪恶,不良行为”:与“善”相对 。 “wù”:讨厌,不喜欢,与“好”相对。 已:句尾语气词,通”矣”。 译文:天下都知道什么是美,这就有了丑了。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译文:都知道什么是善, 这就有了恶。 (没有善,也就无所谓恶)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是以:因此 圣人:得道,有道之人 不言:不发号施令 译文:因此圣人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实行身教,而不止用言辞来教育。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 作:兴起 辞:名词,口供,供词 名词言词,词句,后引申为“词” 动词,推辞,不接受 动词,辞别,告别 古代文体的一种《楚辞》 不辞:不辞谢,指顺应 译文:万物兴起而不加干预,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 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恃:名词,母亲的代称,母死称“失恃” 父死称“失怙” 动词,依靠,依赖 居:居功夸耀 译文:不依仗自己对别人的恩惠而达到利己的目的,成功了是顺其自然,而不把它看作是自己的功劳。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夫:句首语气词,表示将发议论 去:动词,离开 动词,前往,跟“来”相反 动词,收藏。 去日:已经过去的岁月 译文:不居功,就无所谓离开它,因而就永远有功了。 章旨:本章以天道比喻人道,认为天道能均平无私,损有余而补不足,而人道则相反,损不足以奉有余,为满足私欲而损人利己。以此劝喻君王循守大道而虚静无为。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有无相生 长短相形 前后相随 难易相成 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 完全对立 相互依赖 辩证统一 知人者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死而不亡。 问题思考 1、明朝哲学家王阳明曾说:“去山中之贼易,去心中之贼难。”这一章中的哪句话可以作为这种观点的佐证?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2、古人也认为人是“死而不亡”的,认为人死后并没有消失,所以才有祭拜祖先灵魂之举,这与老子的观点是否一致? 不一致。老子主张的“死而不亡者寿”指的是身虽死而精神犹存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死而不亡”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精神长存,足够后人敬仰和效法;二是回归于“道”,亦即永不消逝。这与古人祭拜

文档评论(0)

yuzongxu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