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安徽地方志中武术的资料.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转载 安徽地方志中武术的资料

安徽地方志中的武术资料 第一节 武术沿革   安徽武术运动有着悠久历史。据有关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在江淮大地上,人们习射、练剑相当普遍,至秦朝遭到挫伤,西汉年间得以复苏,东汉未五禽戏问世,南北朝出武功套路,唐朝开设武科后民间练武的人越来越多,明清两代广泛流传各门派拳种,涌现不少武艺高手。   民国期间,安徽教育界人士纷纷提倡武术(当时称为“国术”),组建“精武体育会”、“国术馆”,参加武术国考、表演和比赛,但==并不真正重视武术运动,民间武馆、拳社各立门派,故弄玄虚,使武术曰趋保守落后。   建国后,把武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并列为体育运动的推广项目,有领导有步骤地开展了武术运动。1951 年至1953 年,安徽各地举办武术学习班,组织武术锻炼小组,进行拳械项目练习,定期测验,评定成绩。当时,民间武师胡敬章、赵敬宣、马承智、俞化龙、吴世鳌、闫少臣、陈信煌等都积极传授技艺,培养了不少武术新苗。1953 年11 月,安徽选派代表参加了在天津举行的首次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会,深受启发和鼓舞。   在50 年代中期,安徽对于武术运动所暴露出来的封建糟粕、门派偏见等进行了必要的整顿,同时清除了武术项目中不科学的内容和训练方法,使武术运动得到健康发展。   1958 年,在群众性练武活动的基础上,组建了安徽武术集训队,聘请王子平、蔡龙云、徐文忠、王放荣担任技术指导,有计划地训练长拳、南拳、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还有刀、枪、剑、棍等传统拳械套路。与此同时,大胆地创编了自选拳械套路。当时,来自各地的武术运动员,虚心好学、刻苦习练基本功,对套路动作、组合动作的布局及其难度都取得不同程度的突破。   1960 年至1965 年,安徽把武术运动作为重点项目。安徽武术集训队,经常到各地、市巡回表演,交流技艺。各地、市相继组建业余武术队,聘请武师,培养新苗。各县,特别是亳县比较普遍地成立业余武术锻练小组、小武术队,许多青少年拜师习武。此外,大、中、小学也开办了课余武术班,培养不少骨干。   “文化大革命”期间,安徽各地、市、县武术组织被解散,武师被批判,武术书籍、拳谱、图解被抄毁,武术器械用作“武斗”工具,在拳械技艺上不准谈“劲力”、“技击”和“攻防”等术语,使武术运动的发展,遭到严重挫折。   1972 年,安徽武术集训队经调整充实后,恢复了一般训练。同年,在合肥举办一次有12个省、市、自治区参加的武术邀请赛。这次活动,锻炼了武术队伍,促进了武术运动的发展。后来,在全国性的武术比赛中,安徽运动员陈道云、杨承冰等都取得较好成绩。   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安徽武术运动有了生机和活力。1978 年以来,先后在马鞍山、合肥、固镇、安庆、蚌埠等地举行6 次全省性武术比赛,每次参赛人数均在百人以上。通过比赛,反映出各地、市武功技艺各有所长,各有进步,涌现一批武术新秀。1982 年,在合肥又次举办武术邀请赛,有10 个省参赛,盛况空前。   1983 年至1985 年,各地、市、县重建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武术队、武术社、武术辅导站和武术学校,招收青少年,传授武功。全省有数以万计的学生、工人、农民、离退休干部、教师进行拳术、气功锻炼,以求健身和防治疾病以及活跃文化生活。特别是枞阳县周谭乡农民,一直习武成风,流传着一种“东乡拳”。定远县二龙乡农民,练武世代相传,1984 年成立武术协会,并设4 个拳场。80 年代中期,亳州市开办了近百个武场,招收学员约1700 人。   随着武术活动的广泛开展,技艺水平也不断提高,武术国际间交往曰益增多。1960 年至1983 年,安徽武术运动员和教练员,有67 人次(其中男45 人,女22 人)作为中国武术代表团、队成员,先后出访了24 个国家和地区。此外,还迎接了美国的两个武术团体前来安徽学习、考察和训练。 第二节 拳械概录   安徽拳械种类及其套路繁多,拳械之术的门派亦众,其大体分布是:长江以南地区多为南派拳械,淮河以北地区多为北派拳械,江淮之间地区南拳北腿皆有,还有长江上游传入的武当、峨嵋等拳械内容,特别是在80 年代从民间不断挖掘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拳种。据初步统计,多项拳种29 种,单项拳种43 种,拳械套路1397 路。   一、地方拳械   在地方拳械中,多为安徽籍人士创编的,也有在安徽保留、沿袭、演变后己形成地方特色的传统拳械技艺。其主要种类如下:   〔九华山拳〕   九华山拳,又称九华岔拳,是九华山僧人何九天创编的。   此拳,取武当之“雄”,点苍之“险”,青城之“幽”,峨嵋之“奇”,形成独自风格。拳械套路主要有:九华山拳一至十套、岔拳十八式、抄手四十四式、混合技法以及刀、枪、剑、戈、三节棍、九节鞭等单练、对练,其中以岔拳、雄剑为本门绝技。   何九天自幼从习武当门派,精得拳、剑秘诀。曾云游四海,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