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汉语语法相关发展概要.ppt

  1.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汉语语法相关发展概要.ppt

汉语语法发展概要 教学目的:讲授汉语语法发展的大概历程, 使大家对于语法的发展建立起“史”的概念。 教学重点:各个时期的语法主要特征。 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建立起完整的汉语语法发展、变化、完善的体系。 斯大林谈到历史语言的变化时说:“语言的语法构造比语言的基本词汇变化的还要慢。语法构造是许多时代以来形成的,它在语言中根深蒂固,所以它的变化比基本词汇还要慢。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当然也发生变化,它逐渐改进着,改善和改正着自己的规则,用新的规则充实起来。但是语法构造的基础是很长的时期中都保留着,因为历史证明这些基础能够在许多时代中有效地为社会服务。( 《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 ) 对历史分期的两种主要方法 按社会性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按历史的分期(太古时代)远古时代、中古时代、近代(现当代) 按历史朝代分期 各家对于汉语史的不同分期 王力在《汉语史稿》中提出的分期: 上古期:公元三世纪以前(五胡入华以前) 过渡期:三----四世纪 中古期: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南宋前半期) 过渡期:十二、十三世纪 近代: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鸦片战争) 过渡期: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现代:五四运动以后 (《王力文集》第九卷 P.48) 王力认为各期汉语的特点 上古汉语的特点:1.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 2.在疑问句里,代词宾语放于动词前 3.入声有两类 中古语法的特点:1.在口语的判断句中系词成为必须的句子成分 2.处置式的产生 3.完整的“被”字式被动句的普遍使用 4.词尾“着”“了”的产生 5.去声字的产生 近代汉语的特点:1.全浊声母在北方话里的消失 2.-m韵尾在北方话里的消失 3.入声在北方话里的消失 瑞典汉学家高本汉 太古汉语:《诗经》以前 上古汉语:《诗经》到东汉 中古汉语: 六朝到唐 近古汉语: 宋代 老官话: 元明 吕叔湘先生的分类 以晚唐五代为界,把汉语的历史分为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两个大的阶段是比较合适的。至于现代汉语,那只是近代汉语内部的一个分期,不能和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鼎足三分。 (《近代汉语指代词·序》) 我讲授的分期 上古时期——从殷商至西周是上古前期。从春秋战国到秦是中期,西汉是上古后期。东汉是过渡期。 中古时期——自两晋经过十六国时代 近代时期 ——自唐至鸦片战争。 一、上古语法的特点 上古:从殷商至西周是上古前期,从春秋战国到秦是中期,西汉是上 古后期,东汉是过渡期。 首先,词类还没有相互区别开来的语法标志。一个词往往兼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词性。在上古汉语里,词序重于词性,词性有很大的灵活性。 所谓词序就是词与词之间的关系,词序不同,词性就会改变。例如“善”字,在“教人以善”中是名词;在“有善人,有不善人”里是形容词;而在“穷则独善其身”里却是动词了。。 同时,在上古前期的卜辞里,已经有形容词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也有动词用作使动的例子如“王吉兹卜。”“吉”是形容词,这里却作意动用法,即王认为此卜吉利。这些历史特点说明,上古汉语已不是结构简单而是相当发展的语言。 在上古中期的春秋战国时代,汉语的形容词和副词有一部分已经有明显的构词特征。“焉”“乎”“然”“如”“尔”等就是经常使用的接尾词,后来在文言中一直沿用了两千多年。而名词词头“阿”则是在上中古的过渡期东汉时代产生的。 上古词类的另外一个特点是:语气词在上古前期——殷商时代比较少见,西周以后才逐渐出现,甚至有一句中连用两三个语气词的现象,如《诗经·北门》:“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算了吧,老天爷要这么做,还有什么好讲的呢!) 句法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词序成为上古语法的重要手段。如《左传》宣公二年:“秦师伐晋”,和《左传》襄公十年“晋师伐秦”,两事绝对不同,主位和宾位是不能相互挪动的。动词和宾语的词序在上古前期即已很固定。一般句子总是先动后宾,但疑问句和否定句的代词宾语却先置于动词(有少数例外),如《诗经·竹竿》“岂不尔思?” 判断句基本上不用系词,这是先秦语法的又一特点,但同时已经使用“乃”“惟”“为”来联系名词句的主语和表语。到了战国后期,真正的系词“是”就萌芽了,如《吕氏春秋·重言》“管仲曰:此必是已!” 上古语法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句子的主动与被动,最初基本没有区别。 中古汉语的特点 中古时代——自两

文档评论(0)

yuzongxu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