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沪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VIP

2017年沪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5学年第二学期四年级语文第一单元练习 (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得分: ) 一、卷面书写5% 二、基础知识25% 1.看拼音写词语。(8%) jùn qiào pí láo sā jiāo bō ɡuānɡ lín lín ( ) ( ) ( ) ( ) yānɡ qiú qīnɡ xī piāo fú jié yī suō shí ( ) ( ) ( ) ( )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4% ( )的时光 ( )的卵石 ( )的阳光 ( )的嗓音 3、按要求写词语:4% (1)描写鲜花吐艳的词语: (2)描写春天景色的词语: 4、选词填空。(2%)X k B 1 . c o m 平静 寂静 清净 幽静 宁静 (1)爷爷说:“我到庐山休养,只是想( )一下。” (2)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四周非常( )。 (3)傍晚,公园湖边的小路上游人不多,树木繁茂,显得十分( )。 (4)在这个( )的夜晚,大地似乎也睡着了。 5、判断下面句子的正误,对的打“√ ” 2% (1) “它一会儿拍拍岸边五颜六色的石卵,一会儿摸摸沙地上才伸出脑袋来的小草,一会儿让那些漂浮着的小树叶打个转儿”采用了拟人手法,是一句排比句。( )http://w ww.xk (一)20% 竹子是平凡的,然而,竹子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竹子全身是宝:竹竿既是建筑的材料,又是造纸的原料;竹皮可以编织竹器;竹沥可供药用;竹笋味道鲜美,助消化,防便秘。翠竹真不愧是“绿色的宝矿”。竹子是独特的,它具有顽强不屈的品格。自古至今 它和松 梅被人类誉为 岁寒三友 历来竞相为诗人所题咏,画家所描绘,艺人所雕塑,游人所向往。当春风还没有融尽残冬的余寒时,新笋就悄悄地在地下萌芽了。春风一过,它就像一把利剑,穿过顽石,刺破硬土,脱去层层笋衣,披上一身绿装,直插云天。酷暑它不怕,秋风吹不落。秋去冬来,迎风斗寒,经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充分显示了竹子不( )困难,不( )压力的强大生命力,这是一种人们看不见而确实存在的品格。我想,竹子的品格体现的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吗?作为我们每一个人,需要的不也是这种精神吗? 1.这篇短文的题目:《_____ ___》1% 2.在文中空白处加上标点符号。2% 3.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一对近义词。1% 4.“岁寒三友“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5.文中把竹笋比做_______,目的是为了突出竹笋_____ 。3% 6.“历四时而常茂”,“四时”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7.选择正确的答案序号填在括号里。2%新-课 -标-第- 一-网 “息息相关”的“息”意思是(    ) “自强不息”的“息”意思是(    ) ①呼吸时,进出的气 ②消息 ③停止 ④休息 ⑤利息 8.作者为了说明竹子全身是宝,他分别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妙用。4% 9.文章最后一句“作为我们每一个人,需要的不也是这种精神吗?”意思是:“作为我们每一个人,需要的________这种精神。”“这种精神’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2% (二)闲谈读书法(15%) 古今中外,圣贤先哲,留下的读书之法,浩如烟海。但究竟自己最适合什么样的读书法,还是应当因人而异的。鲁迅先生喜欢“跳读法”,( )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到个别地方,那么无论读多久都不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爱因斯坦的“总、分、总”三步读书法,特点同样十分明显。所谓总,就是对全文形成总体印象。所谓分,就是在总体了解的基础上,再逐字略读一下全文的内容。而在略读中,则要特别注意书中的重点、要点以及与自己需要密切相关的内容。最后是合,就是在略读全书之后,着重把已经获得的印象条理化、系统化,使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起来。 英国作家毛姆的“乐趣”读书法,是他在自己的读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他提出“为乐趣而读书”的主张,他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tpxxzh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