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苔背后的故事
《苔》 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一首孤独了300年的小诗 一夜之间,被亿万中国人记住了 很多人看完后感动不已 在中国最穷的地方之一 几个吉他手用两年 把孩子们都教成了诗人… 这首20字小诗《苔》 被乡村老师梁俊和山里 孩子小梁在舞台重新唤醒 孩子们最朴质无华的天籁 之声唱哭了评委 也让亿万中国人 都在这一刻被感动 谁也没想到 一首孤独了300年的小诗 一夜刷屏登上热搜 仅在微信端 三天引发近3000万阅读 相当于近300篇10W+ 一首孤独了300年的小诗 为何300年后我们读懂了它? “我觉得这群山里面的孩子身边所拥有的资源是很有限的 可是他们却有着最纯真的爱” 梁俊老师就是想通过这首诗告诉这群山里的孩子们: “我们即使拥有的不是最多,但依然可以像牡丹花一样绽放,我们不要小看了自己” 梁俊老师给了孩子们希望的种子。于是,种子种在每一个孩子心里,在他们的生命中开了花。 “我发现,原来我也可以做些事情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就是这首诗歌的意义。 在我心中,大山的孩子们也一样, 找到生命的价值, 等待绽放出来的时刻, 我觉得这个比我们的外表重要” “我们迟早有一天会离开乌蒙山 不能教他们一辈子 起码要让孩子们想我的时候 能够唱出这首诗” 说是乡村教师梁俊选择了《苔》, 不如说是袁枚的《苔》选择了梁俊, 快一年了, 我们曾泪流满面地写下过他们的故事, 而今,这首孤独了300年的小诗, 终于与他们一起在一夜之间, 让亿万中国人记住了… 你听说过乌蒙山吗? 没有的话 我们换个方式提问 还记得毛主席《长征》里的这句诗吗?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80年前, 贺龙带领一支红军, 在这里打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回旋战, 而除了这个传说, 此前和此后, 少有人关注这片僻静苦寒的深山。 一直到前年, 一群十来岁孩童的歌声, 从深山苗寨里传出, 一个明媚如桃花源的故事就此展开… 梁俊和周晓丹 是一对因为做儿童公益结识的恋人 2013年,新婚一周后 他们决定来一场特别的蜜月之旅 到贵州乌蒙山区支教 同时来这里支教的,还有一位刚毕业的华东政法大学学生, 22岁的上海小伙子岑桢 他们支教的地方在 石门坎新中小学 贵州接近川滇最边缘的西北角 百度百科对这里的解释有一句话—— 中国最穷的地方之一 大约2011年, 作家野夫等人到新中小学做公益, 当地教育公益基金会的理事长, 想借机勉励一下孩子们 就问: “同学们,你们知道北京大学吗?” 谁料,所有孩子竟齐声高喊:“不——知——道” 所有来宾哈哈大笑 笑完又感到一阵心酸… 有一个学生叫朱银泽, 鼻子总是吊着两串长长的鼻涕, 即使北风刮得最厉害的时候, 也只穿一件单衣, 衣袖总是鼻涕和泥土混在一起黑黢黢的. 有一次,梁俊老师忍不住问他: “朱银泽,你上一次洗澡是什么时候?” 朱银泽想了想,答道 “小的时候。” 简直让梁俊哭笑不得 还有一件事, 发生在梁俊支教生涯的第一个冬天, 有一天放学后,他和另一位老师去家访,回家时天色已黑,还下起蒙蒙细雨, 乌蒙山区山高雾大,寒风刺骨,为了早点赶回家,老师们决定抄小路,那是一条狭窄泥泞的路.走了几分钟,黑暗处突然传来一个声音 “救救我,救救我!” 走近去看,才发现一个苗族山民 晚上偷挖煤炭,泥土塌方,整个身子已经三分之二埋在下面了,梁俊他们费了好大力气才把他救上来,那个人告诉他们,自己本不敢大声喊救命的,担心私采煤炭罚款, 听到他们说普通话,知道是老师才求救… 类似的一件件小事 都在撞击着梁俊的心 他经常想到那个偷挖煤炭的人 他思索着 我可以教给这里的孩子什么 才能让他们与裹挟在内心的黑暗对抗 他想到了诗歌 中国从古至今都有“诗教”的传统 石门坎的孩子 80%以上都是苗族 他们有自己的民族语言 不怎么会说汉语 但这个生活在大山的民族 天生都热爱唱歌 梁俊本就是一枚超级厉害的吉他老师 自然走到哪里都吉他不离身 何不把诗歌唱出来? 梁俊先上网搜索古诗谱曲的作品, 却没能找到那种旋律琅琅上口的曲谱, 他干脆自己谱曲 他还写下一段话: 上课时唱,下课时也唱 清晨唱,日落唱 悲伤时唱,欢乐时也唱 一群人唱,一个人也唱 唱到孩子们长大,唱到他们被爱着。 一个学期以后 孩子们的唱诗声响彻了整个山谷 在教室,在操场,在后山 这些歌声让乌蒙蒙的乌蒙山也明亮了起来 大山里的孩子和城市里的孩子相比对古诗有更天然的亲近感 春天山野绿了的时候 大家一起歌颂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布谷声响彻山谷的时候 教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