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李白诗集及解释
李 白 诗 集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1]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2]
【注释】:
[1]疑:怀疑,以为。
[2]举:抬、仰。
【简析】:
短短二十个字,创造了一种何等优美迷人、令人产生无限遐思的意境!作者曾有句云: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他的许多小诗,的确达到了这样清新自然的艺术境界。
胡应麟说: 「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 (《诗薮 ·内编》
卷六)王世懋认为: 「(绝句)盛唐惟青莲 (李白)、龙标 (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 自
然,故居王上。」( 《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 「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
这首 《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 「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
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
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
夜 !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
文帝萧纲 《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
《春江花月夜》里,用 「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
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 「疑是地上霜」,是
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
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
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
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 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
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
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
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
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 「举头」到 「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
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
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
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我们不难领会到李白绝
句的 「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马茂元)
【灞陵行送别】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问路岐,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 日浮云生。
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
【注释】:
长安东南三十里处,原有一条灞水,汉文帝葬于此,遂称灞陵。唐代,人们出长安东
门相送亲友,常常在这里分手。因此,灞上、灞陵、灞水等,在唐诗里经常是和离别联系
在一起的。这些词本身就带有离别的色彩。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灞陵」、 「灞
水」重迭出现,烘托出浓郁的离别气氛。写灞水水势 「流浩浩」,固然是实写,但诗人那
种惜别的感情,不也如浩浩的灞水吗?这是赋,而又略带比兴。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这两句一笔宕开,大大开拓了诗的意境,不
仅展现了灞陵道边的古树春草,而且在写景中透露了朋友临别时不忍分手,上下顾盼、瞩
目四周的情态。春草萋萋,自不必说会增加离别的惆怅意绪,令人伤心不已;而古树枯而
无花,对于春天似无反映,那种历经沧桑、归于默然的样子,不是比多情的芳草能引起更
深沉的人生感慨吗?这样,前面四句,由于点到灞陵、古树,在伤离、送别的环境描写中,
已经潜伏着怀古的情绪了。于是五六句的出现就显得 自然。
「我向秦人问路岐,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王粲,建安时代著名诗人。汉献帝初平
三年,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等在长安作乱,他避难荆州,作了著名的 《七哀诗》,其中
有 「南登灞陵岸,回首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