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2四川高中数学说课模板推荐
《点到直线的距离》说案
第六届教育研讨会献课说课稿件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点到直线的距离》.我将通过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学方法、过程设计和教学反思五个部分,阐述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点到直线的距离》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二册(上),“§7.3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第四节课,主要内容是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公式应用.
2.地位与作用
本节对“点到直线的距离”的认识,是从初中平面几何的定性作图,过渡到了高中解析几何的定量计算,其学习平台是学生已掌握了直线倾斜角、斜率、直线方程和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等相关知识.对本节的研究,为以后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和圆锥曲线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目标分析
1.学情分析
我校高二年级学生已掌握了三角函数、平面向量等有关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利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能力.我班学生基础知识比较扎实、思维较活跃,但处理抽象问题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以及前面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⑴ 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过程;
⑵ 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⑶ 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应用.
【数学思考】
⑴ 通过探索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过程,渗透算法的思想;
⑵ 通过自学教材上利用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⑶ 通过灵活运用公式的过程,提高学生类比化归、数形结合的能力.
【解决问题】
由探索点到直线的距离,推广到探索点到直线
的距离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由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研究方法,并使学生在经历反馈练习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灵活运用公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
结合现实模型,将教材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性,有效激发学习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
为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本课教学重点设置为:
【重点】
⑴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思路分析;
⑵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应用.
【难点】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思路和算法分析.
【难点突破】
本课在设计上采用了由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策略.利用类比归纳的思想,由浅入深,让学生自主探究,分析、整理出推导公式的不同算法思路.同时,借助于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并通过逐步深入的课堂练习,师生互动、讲练结合,从而突出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三、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认知特点,本课采用类比发现式教学模式.从学生熟知的实际生活背景出发,通过由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课堂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探索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求法.让学生在合作交流、共同探讨的氛围中,认识公式的推导过程及知识的运用,进一步提高学生几何问题代数化的数学能力.
四、过程设计
结合教材知识内容和教学目标,本课分为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公式应用
公式应用
类比化归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过程
(20分钟)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应用
(16分钟)
课堂小结
(2分钟)
创设情景
(2分钟)
新课引入
图片欣赏
知识回顾
共同小结
环节1 创设情境
在教学环节1中,以学生熟知的地质勘探、铁轨宽度、人离高压电线的安全距离等生活图片的欣赏,以及一个具体实例:当火车在高速行驶时,如果旅客离铁轨中心的距离小于的安全距离时,就可能被吸入车轮下而发生危险.创设情景,让学生直观感受几何要素——“点到直线的距离”,从而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为教学背景,引入新课,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那么“应该如何求点到直线的距离呢?”带着这个问题,教学进入环节2.
环节2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过程
首先,由学生回答,初中有关“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定义:过点作直线的垂线,垂足为点,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复习旧知,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接着,师生共同探讨如何求点到直线的距离.由于点和直线处在一般位置,所以公式的推导过程含有字母运算,比较抽象.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可以补充两个由浅入深的具体问题,为后面推广到一般情况作好铺垫.
问题1 如何求点到直线的距离?
补充的问题1,由于点和直线的位置非常特殊,所以学生容易回答,应该鼓励学生利用多种解法解决本问.
方法① 利用定义
由于本课之前,学生已掌握了两条直线交点的求法等知识,所以容易通过定义,将点到直线的距离,转化为点、垂足两点之间距离来解决.
方法② 利用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结合图形,学生也能利用面积构造法来解决,这一方法的难点是如何添作辅助线.教学时给予提示:由垂直条件,可以联想到三角形的高或直角三角形等相关知识.
方法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