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岳麓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题必修二 第八单元 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 第21课时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推荐.docVIP

2016岳麓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题必修二 第八单元 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 第21课时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推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6岳麓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题必修二 第八单元 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 第21课时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推荐

第21课时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选择题 1.光绪年间的《嘉善志·风俗类》记载:“乾嘉时风尚敦朴,咸同而后染苏沪风气,城镇尤甚,男女服饰厌旧喜新。”这反映出当地(  ) A.思想观念完全西化 B.服饰等级之别消失 C.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D.传统习俗受到冲击 解析 答案 2.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举行婚礼,右图是当时婚礼的照片。从这张照片当中我们可以看出(  ) ①当时的中国社会已经有人穿西装礼服 ②当时中国已经出现了西化的“文明婚礼” ③中国社会已经彻底摒弃传统婚礼 ④当时中国的高官显贵都不愿意穿长衫、旗袍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服饰及婚姻礼俗的变化。由婚礼中蒋介石的穿着可判断当时已开始穿西装礼服,由婚礼仪式可知这是西化的“文明婚礼”,①②正确。③错在“彻底”摒弃上,④中的“都不愿意穿长衫、旗袍”在图中得不到体现。 答案 B 3.武昌起义后,各地革命党人即动员群众剪辫。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令内务部:“兹查通都大邑,剪辫者已多。至偏乡僻壤,留辫者尚复不少。”这从根本上说明(  )A.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B.政体已经发生改变 C.专制思想深入人心 D.民主政治生活开始 解析 辫子是专制的象征,脑袋上的辫子不好剪反映的是专制思想的根深蒂固。故C项正确。 答案 C 4.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此段材料中康有为要表达的思想是(  )A.进行政治变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B.进行社会风俗的变革,以使中国与世界文明相融合 C.进行经济变革,大力发展机器生产,以提高生产力 D.要求政府下令进行“断发易服”,采用汉人装束 解析 改变以前的辫发、服饰习惯以符合近代机械化的发展,与世界文明相融合,故选B项。A、C两项明显错误。D项不全面,也没有提出要采用汉人装束;它主要是进行社会风俗的变革,以使中国与世界文明相融合。 答案 B 5.当筑造铁路的权利收回来以后,国人便跃 跃欲试了。在民众的呼吁声中,1898年,清政府主导建成了淞沪铁路(图为当年淞沪铁路公司上海站)。这些资料说明了(  ) A.民国成立后,上海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B.受西方影响,中国交通走向近代化 C.受西方影响,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D.民国时期铁路建设有了较大进展 解析 题干中的时间比较关键,淞沪铁路的修建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国人对交通近代化的期盼,从而使中国交通走向近代化,故选B项。由“1898年”排除A、D两项;1898年,中国的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C项。 答案 B 6. 1912年8月20日《时报》刊载的《苏州之士煞》一文,对苏州人士的装束评论说,“绸伞高擎足踏革履之女界学生华丽煞”“马鞭高挥自穿之将弁人材(才)气焰煞”“草帽高戴口衔雪茄之少年学生时髦煞”。对此评论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的传统服饰很受苏州人的喜爱 B.苏州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C.西方的时装越来越被中国百姓所接受 D.苏州最早被开放为通商口岸解析 弁答案 7.中国近代有人曾赞叹一种西方发明:“无智愚长幼之别,无学习译录之难,人手而能用,着而能得声。坐一室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声咳。此亘古未有之便宜,故创行未三十年,遍于各国。其始之达数十里,现已可通数千里。”这项发明是(  )A.电话 B.有线电报 C.无线电报 D.广播电台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变迁。从材料中的“人手而能用,着而能得声”、“可对百朋”、“可亲声咳”等信息可以判断是电话。 答案 A 8.1880年4月25日的上海《申报》发表了以下竹枝词:“无数关山一线通,人工巧制夺天工。”“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火树千株照水明,终宵如在月中行。” “洋楼更比蜃楼好,谁读坡仙海市诗。”这反映了(  )A.西方物质文明深深融入中国社会 B.民主革命思想起到开启民智作用 C.中西文明在抵触矛盾中相互渗透 D.西方近代科技文化被国人逐步接受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和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反映的是对近代电报、电话、电灯等科技产品的赞美,说明西方近代科技文化被国人逐步接受。 答案 D 9.2011年6月,“马克思主义传播在中国”特别展览在上海图书馆揭幕,若让你再选取几件历史文献、资料,下列不会入选的是(  ) 解析 考查学生观察图片及对教材知识的记忆能力。1919年,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马克思研究专号》,故A项能入选;《劳动界》是面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B项能入选;题干《民报》图片显示是“第一号”,创立时间是1905年,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aena4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