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郁达夫.ppt

  1. 1、本文档共8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思考: 本文写故都的秋天,为什么不详写故都秋天的著名风景? 陶然亭 钓鱼台 西山秋景 明确: 作家不写故都的皇家宫殿和园林,也不写远近郊区众多的优美的自然风光,那些景致虽也代表了故都的特色,但似乎离老百姓的生活很遥远。他只是依凭一个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来观察和体验故都之秋,他笔下的秋色、秋的意境与姿态,都笼罩着一层奇异的主观色彩。 思考讨论 为什么没有选择具有北京特色的 名胜古迹 普遍性 从自己身边普通的、细小的事物来写对秋的感觉,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典型性 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它们是秋天的代表性景物,选择它们更有更能表现秋味。 提问: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 从全文来看,作者千里迢迢回到北平,寻求故都的秋味,其实正是寻回真正的自己,寻求内心节奏的平衡。故都的“清、静、悲凉”正是作者冷清、寂寞、悲凉的心境的体现,这也正是客观之景与主观心情的契合点。所以,情感基调还是还是颂秋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图示课文结构 故都的秋 总写(1~2段)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江南的秋:慢、润、淡 分写(3~12段) 记叙 小院秋晨 秋槐落蕊 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 秋日佳果 观秋色:清 听秋声:静 品秋味:悲凉 议论 乡国有异,秋感略同 故都之秋,别有深味 总写(13~14段) 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北国之秋:色彩浓,回味永。 向往 品味 赞美 眷恋 总结: 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 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落寞 故都的秋是一支歌,忧伤而苍凉 故都的秋是一杯茶,苦涩而清醇 总结: 郁达夫爱故都之秋爱得如此深切,愿意以秋折寿。那正是因为他是用整个生命去爱秋,用整个身心去拥抱秋,用自己的灵魂去品尝秋,这才品出了深蕴其中的不为人所道的妙味,才有了这篇秋味十足的至美之文。 一片落叶就是一个季节 一点秋意就是一番心境 一番心境就是一篇散文   故都的秋,是 作者的闲情漫话。 “一语天然万古新, 去掉豪华见纯真” 清水出芙蓉,闲笔 出真情。这便是郁 达夫笔下的秋。 学学马致远,仿写“天净沙”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 (仿写其一) 故都枯草残垣,破屋漏光碧天,枣树鸽声鸣蝉,槐蕊铺地, 落寞人在深院。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 思秋 破屋浓茶小院 漏光鸽声碧天 秋草蓝朵残垣 槐蕊铺地 落寞人在故都 模仿秀 悲秋诗句归纳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燕歌行》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亭浊酒杯。杜甫《登高》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织女牵牛星。杜牧《秋夕》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李璟《浣溪沙》 秋华惨淡秋叶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哪堪风雨助凄凉。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罗衾不耐秋风力,残留声催秋雨急。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曹雪芹《红楼梦》 颂秋诗词归纳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碧云天,黄花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范仲淹《苏幕遮》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苏轼《赠刘景文》    以冬天的景为描写的内容,借景抒发欢乐或苦闷的心情,但不能直抒胸臆,要学会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字数要在200—300字之间。 再见 * * * * * *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骆宾王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李商隐 鹤盘远势投孤屿, 蝉曳残声过别枝。 方 干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 永 “蝉”是寄托多样人生感怀的重要意象 作者笔下的秋蝉衰弱的残声唤起了关于生命漂泊与衰亡的感喟。 而且,这北国的秋蝉,还因为树多屋低的缘故而到处都能听到它们的啼唱,而成为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为市井小民所熟知,体现了作者审美趣味中生活化、平民化的一面。 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秋 蝉 残 鸣 “衰弱” “残声” “啼唱”“嘶叫” (清、静、悲凉) 秋雨话凉 四、秋雨话凉图 第6-10段:“还有秋雨哩……“可不是吗?一层

文档评论(0)

moon88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