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重新语境化:电影改编理论的新方向
如果说,在电影理论的古典时期,相关于文学的电影改编问题的讨论,或者
聚焦于形式的转现(安德烈·巴赞),或者侧重在媒介的区别(乔治·布鲁斯东),
1
都是在本体论层面发生的;那么,到冷战结束前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
关于电影与文学之间关系的理论探索已被引入到一个富于开拓性和建设性的轨
道上来,罗伯特·斯塔姆编、著的三卷册丛书—— 《文学和电影:电影改编理论
与实践指南》(论文集),《文学和电影指南》(论文集),《电影中的文学:现实主
义、魔幻和改编艺术》(专著)——可以被看作是这一研究领域的前沿导览。在
这些实际非常丰富的研究论著中,有一系列的关键词为我们提供了指示方向的路
牌:跨文化,互文性,社会学转向,阶级传越,历史化,改编的政治……所有这
些新的立场和定向可以总结为一个重新语境化的姿态,即把从文学到电影的移转
视为不同历史、社会与文化背景中的话语操作和表意实践,从而超越单纯对形式
或文本的关注——特别是,超越“改编”。
“改编(adaptation )”的字面意义为“适应”,因而它总是很容易给人以某
种依附、从属的印象,提醒着我们文学与电影之间无可更改的等级关系。“忠实”
往往被充当作维系这一等级制的核心,判断一部改编电影的好坏优劣经常被简化
为忠实还是背叛的价值判断。基于整个后结构主义的理论视野,罗伯特·斯塔姆
2
指出,忠实或忠实性的问题从来都只是一个伪问题,它实际是设定了某个先在、
绝对、确定的至高无上的本义和它的始源,而这样的一种“本义”或“始源”其
实并不存在,它只是在一定的话语实践范围中达成的某种共识或近似值,并受文
学的权威建制保障(这个“权威/authority ”经常被归之于“作者/author ”)而最
3
终被生产出来的。米哈依尔·巴赫金的“众声喧哗”和“复调”、“对话”理论 已
经挑战了(独白化的)作者的神话,他认为一部小说也绝不只是发出单一的源自
作者的声音,而是一个“混杂的建构”、一个“个体间场域”;甚至在任何意义或
1 安德烈·巴赞:《非纯电影辩》、《〈乡村牧师日记〉与罗贝尔·布莱松的风格化》、《戏剧与电影》,均收入
《电影是什么?》,第77~181 页,崔君衍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年。乔治·布鲁斯东:《从小
说到电影》,高骏千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 年。
2 Robert Stam :“Introducti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Adaptation ”,见Robert Stam and Alessandra Raengo
编:Literature and Film : A Guide to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Film Adaptation ,第14~16、24~26 页,北京大
学出版社,2006 年。
3 米哈依尔·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白春仁、顾亚铃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 年。
层面的改编发生以前,一部文学文本本身就已经是歧义丛生的了。瓦尔特·本雅
1
明关于翻译的洞见也可以被挪用到对改编的理解上来:他曾指出,没有翻译就
没有原作,是翻译发明了原作,没有翻译,原作本身根本无从谈起;如同艺术之
于生活一样,翻译本身就是另一全新的艺术体的呈现,它把原作和自身之间的关
系也纳入到这种艺术性的体认中来(例如波德莱尔和马拉美翻译爱伦·坡,或是
荷尔德林和叶芝翻译索福克勒斯)……这些精辟的论述对改编都同样适用,只有
在这一认识水平上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布莱松和巴赞所说的“忠实”到底是什么意
思——影片《乡村牧师日记》完全是一次新的艺术创造,是对贝尔纳诺斯原作的
次生和增容。
后结构主义思潮对本质、始源和意义之确定性的批判(在德里达那里复本对
原本的解构,或是在德勒兹那里重复必然携带的差异,都是这一思潮中最具代表
性的哲学论述),实际展开的是对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颠覆。而文化研究、后殖
民主义、女性主义等具有“家族相似性”的理论分支,从身份政治的角度出发,
也在不断发动着对“西方白人男性中产阶级异性恋”的中心主义话语/权力的猛
烈攻击。从文学到电影的种种可能的关系问题,在超越了单一的“忠实改编”之
后,也被放置到这一理论话语的场域中来,进入一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