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寄生虫学——鞭毛虫(杜氏利什曼原虫、蓝氏贾第鞭毛虫 、阴道毛滴虫)推荐.pptVIP

人体寄生虫学——鞭毛虫(杜氏利什曼原虫、蓝氏贾第鞭毛虫 、阴道毛滴虫)推荐.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体寄生虫学——鞭毛虫(杜氏利什曼原虫、蓝氏贾第鞭毛虫 、阴道毛滴虫)推荐

五、流行 1. 呈世界性分布,以女性20~40岁年龄组感染率最高,平均感染率为28%。 2. 传染源:为滴虫性阴道炎患者和无症状带虫者或男性感染者。 3. 传染途径: 直接传播,主要通过性交传播。 间接传播,主要通过公共浴池、浴具、公用游泳衣裤、坐式厕所而感染。 六、治疗 首选药物:灭滴灵,200mg,tid×7d为一疗程。 局部用药有滴维净、卡巴胂、灭滴灵,每晚塞入阴道一片, 10天为一疗程。1:5000高锰酸钾冲洗阴道。 中成药可口服愈带丸,妇科止带片。 蛇床子、白矾、花椒,煎汤熏洗。 * [学习参考] 简述杜氏利什曼原虫的生活史 。 妊娠期和月经期为什么易患滴虫性阴道炎? * 鞭毛虫 Department of Human Parasitology, School of Medicine , Shandong University 周怀瑜 [教学要求] 杜氏利什曼原虫形态、生活史、致病及诊断要点。 阴道毛滴虫形态、生活史、致病及诊断要点。 蓝氏贾第鞭毛虫形态、生活史、致病及诊断要点。 [重点难点] 重点:利什曼原虫、阴道毛滴虫和蓝氏贾第鞭毛虫的形态、致病。 难点:利什曼原虫的致病与流行。 * 杜氏利什曼原虫 Leishmania donovani 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spp.)属于动鞭纲。 生活史有前鞭毛体和无鞭毛体两期。前者寄生于节肢动物(白蛉)的消化道内,后者寄生于脊椎动物的单核吞噬细胞内,通过白蛉传播。 利什曼原虫引起人与动物的利什曼病,是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教学内容] * 利什曼病及病原种类 内脏利什曼病: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donovani)引起;在印度,患者皮肤上常有暗的色素沉着,并有发热,故称Kala-azar,即黑热病。 皮肤利什曼病:热带利什曼原虫(L.tropica)和墨西哥利什曼原虫(L.mexicana)引起。 粘膜皮肤利什曼病:巴西利什曼原虫(L.araziliensis)引起。 我国黑热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黑热病是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 * 一、形态 卵圆形 虫体很小 2-3μm 有一较大圆形核 动基体位于核旁细小杆状 高倍镜下可见基体和根丝体 1.无鞭毛体又称利杜体 (Leishman-Donovan? body) 骨髓液涂片 Giemsa stain(姬母萨染色) 细胞质呈淡蓝色,核呈红色或紫红色,动基体紫红色 * 1 A Macrophage Filled With Leishmania amastigotes 无鞭毛体寄生于人和其它哺乳动物单核吞噬细胞内 细胞内充满大量的利杜体 巨噬细胞破裂,无鞭毛体游离又进入其它巨噬细胞,重复增殖 * (前)鞭毛体 (Promastigote) 虫体呈梭形 大小为10~20μm×1.5~4μm 核位于虫体中部 动基体在前部 基体发出一鞭毛,长与虫体相近,弯曲 在培养基内常以虫体前端聚集成团,排列成菊花状。 细胞质呈蓝色,核呈紫红色 前鞭毛体运动活泼,鞭毛不停地摆动 * 二、生活史 寄生部位与致病虫期:无鞭毛体(利杜体)寄生于肝、脾、骨髓和淋巴结等(巨噬细胞内) 传播媒介:白蛉 感染阶段:前鞭毛体,寄生于白蛉消化道内 感染方式:雌性白蛉吸血,鞭毛体随唾液注入人体 * 白蛉 (Phlebotomus sand fly ) 体小,3㎜,约为蚊子1/3,驼背状,全身密生细毛,灰黄色 鞭毛体寄生于白蛉消化道,二分裂法繁殖 * 三、致病 潜伏期:4~7个月或更长 症状: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贫血、鼻衄等,脾肿大出现率在95%以上;全血(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易继发感染;有的患者有蛋白尿、血尿。 患者经特效药物治疗后,痊愈率较高,可获终生免疫 机理 1. 细胞增生是脾、肝、淋巴结肿大的基本原因。 2. 浆细胞增生导致血浆内白蛋白量减少,球蛋白量增加,出现白/球蛋白比例倒置。 3. 脾功能亢进造成全血细胞破坏是贫血、出血的主要原因,免疫溶血也参与贫血的形成。 4. 肾小球淀粉样变性以及免疫复合物的沉积是蛋白尿、血尿的原因。 * 黑热病病人--肝脾肿大 示脾肿大 黑热病俗称“大肚子病” 12岁男孩 脾肿大 贫血 严重消瘦 * 我国黑热病特殊临床表现 1. 皮肤型黑热病:多数为结节型。结节呈大小不等的肉芽肿,或呈暗色丘疹状,常见于面部及颈部,在结节内可查到无鞭毛体。 2. 淋巴结型黑热病:无黑热病病史,局部淋巴结肿大,大小不一,较表浅,无压痛,无红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活检可查到无鞭毛体。 * 四、诊断 1.病原检查 ⑴ 穿刺检查: 1)涂片法:骨髓穿刺,最为常用,检出率80%~90%;淋巴结穿刺应选取表浅、肿大

文档评论(0)

bodk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